文档详情

雨霖铃ۥ公开课教案

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8页
文档ID:202147144
雨霖铃ۥ公开课教案_第1页
1/8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一:《雨霖铃》公开课 一、教学目的: A、知识目的: 1.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化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 才能目的: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根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才能 C、 情感目的: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理解词作内容的根底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化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征询法 五、教具预备:多媒体投影;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特别熟悉——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如何样写“离别”的。

――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特别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通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因此创作此曲,悼念杨皇妃,寄予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留意朗读的节拍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同时考虑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答复) 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 (一)赏析上阕 1、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消沉伤感情调,衬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虑悲苦”联络在一起的 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由于长亭是送别的场所,因此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意味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定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如此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说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如何样的心情?请用几个描绘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现在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征询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离别本来确实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况且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谢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因此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络在一起。

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交融在一起,特别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结合背景:现在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四周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希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由于“柳”与“留”读音相近,因此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晓风残月” 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意味,“残月”含别离之意因此“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如此,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衬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由于没有人陪伴,不管如何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征询:请大家留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由于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如此,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完毕了全词 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考虑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六、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七、板书 雨霖铃 柳 永 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实写) 烟波、暮霭、楚天(虚写) 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 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写) 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消沉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会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虚实结合篇二: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标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青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青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步衰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通晓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根底上创制了大量适宜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确实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确实是寄予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详细赏析课文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如何样的感受?(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晚上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因此,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因此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如此的矛盾冲突何其锐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如何来对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