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2090213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课堂教学课件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古诗两首,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我吧?,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萧萧 (xio xio) 梧叶(w y)篱落(l lu ) 知道(zh do)寒声( hn shn )客情(k qng ) 挑促织(tio c zh)灯明(dng mng),促,深,萧萧梧

2、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风声,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梧叶:梧桐树的叶子,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梧叶 秋风 儿童 灯促织 篱落,梧桐叶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一声桐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江上秋风动客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这个时候,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

3、落一灯明。,知:料想,挑:捉,促织:蟋蟀,篱落:篱笆,他料想有孩子正在草地上捉蟋蟀。原因是他看到了 此时可能又想起 心里会产生一种,篱 笆下边有灯火,童年的生活,亲切之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叶绍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叶 绍 翁,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像在说:“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

4、吹动树叶的声音,想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更加寒冷。,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先写客游在外,因 ,由

5、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 ,不禁回忆起 ,于是那种 又被 所代替。,秋分 落叶,感到郁闷,小孩捉蟋蟀,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郁闷之情,一种亲切之感,代表作,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注释】,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应:大概。 3 值:遇。 4.怜:怜惜,爱惜。 5.屐齿:古代木鞋下的木杠。 6.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7.小扣:轻轻地敲。 8.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译文,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屐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可是满园子的春色毕竟是

6、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已经伸到墙外来了。,【解读】,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y,fng,ji,bi,yo,bin,ch,zh,y,y,忆,异,佳,逢,倍,遥,遍,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介绍,王维(701761

7、),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

8、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美丽的传说,重阳节的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敬老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晚年。.,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独在异乡为异客,

9、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译文,“我”一个人客居异乡的时候,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会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翻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再读诗句,品味作者情感,本诗表达了诗人

10、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关于秋天的诗句:,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苏轼 )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关

11、于思乡的诗句:,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人日思归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泊船瓜洲王安石(北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入日思归 薛道衡 (隋),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促,倍,忆,插,佳,逢,异,遍,遥,深,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我会认:,我会写:,促,深,倍,忆,插,佳,逢,异,遍,遥,我会写:,促,深,倍,忆,插,佳,逢,异,遍,

12、遥,我会写:,促,深,倍,忆,插,佳,逢,异,遍,遥,我会写:,促,深,倍,忆,插,佳,逢,异,遍,遥,作业超市,1、抄写课后注释。2、抄写古诗三遍包括意思。3、完成同步及辅导训练。4、黑板练习,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注释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篱落:篱笆。,作业,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