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5 浙江潮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943802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5 浙江潮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5 浙江潮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5 浙江潮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5 浙江潮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5 浙江潮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潮这是第九册的第五篇课文,也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奇观为题,所选课文都是与自然界的雄伟奇观有关的文章。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与以往课文的编排形式相比,比较新颖。本篇课文由两篇文章组成,它的主体课文是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

2、现代散文观潮,我们着重学习观潮体会。观潮一文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3、;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4、,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学情分析】1.五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钱塘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感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图片和课件帮助理解文章。2.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

5、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本单元以奇观为题,所选课文都是与自然界的雄伟奇观有关的文章。因此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我们着重要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壮美。所以课前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课文的资料和图片,不仅能锻炼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通过“读”文章,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掌握文章大意,感受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色。第二课时则是学习附文,理清文章脉络,具体学习描写潮水的句子,感受物体色彩。感悟通过语言所描绘出的潮

6、起潮落的场面,烘托出的看潮人激动地心情。【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

7、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浙江潮水的视频,图片,资料等;搜集钱塘江潮水的图片和资料,问问周围的长辈亲眼看过钱塘江的潮水;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准备钱塘江潮时候起的相关视频、图片。口头给学生讲述钱塘江潮水的样子。【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揭题导入,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朗读全文,学习主体课文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所学内容;学习附文观潮;总结课文,升华情感。第一

8、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情景导入(约6分钟)课件播放潮水的短视频。导入法一: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

9、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浙江潮这篇文章,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1.学生齐读课题。朗读将进酒中的名句。2.学生交流: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语言所描写出的潮水的场面的感触。通过观看潮水起落的视频,和朗读李白在将进酒中名句的描写,以及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力量的赞叹之情。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概括浙江潮一文写了潮水的哪些特点?2.检查生字词。(1)读准字音。教师先读一遍生字词。(浙 憾 斋 鼎 贯 涨)(吞天沃日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惊心动

10、魄 有惊无险 )3.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想一想,文章写得是什么?(2)初读课文之后,同学们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3)观潮哪些自然段主要写了潮水的壮观景象?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小组内讨论交流。齐声朗读生字词。指名领读生字词,其他同学纠正发音。讨论概括课文大意。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记叙了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

11、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观潮一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着重描写潮水的壮观景象。通过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齐读课文。三、学文悟情:学习主体课文浙江潮的古文部分。1.各小组指名度文章,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叙述理解的内容;齐读课文。2.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3.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教师补充修辞的资料)(补充资料)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比喻-根据事物的

12、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2.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形如银线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浙江潮。第一

13、课时主要学习,主体课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上一节课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四、作业布置预习剩余课文,思考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指导学生回忆:第一课时讲了什么内容?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印象,巩固内容。二、学习课文。1.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指名读文章,思考问题:“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视频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观潮和浙江潮。读完课文后,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14、?1.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2.“声音如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坦克,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3.两篇课文最大的不同在于,一篇是古文描写,一篇是现代散文文章。学习附文主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感悟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齐声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齐读课文,感受散文与古文的不同。五、总结全文。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板书设计浙江潮天下之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