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924629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文辞优美,简洁。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

2、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理念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

3、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师生齐读)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1)出示第一组词语: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重”“携”“兴高采烈”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这是多开心的事啊!让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一遍。(师手指第一组)(2)出示第二组词语: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思绪万千”:你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语。3.过渡:(师熟练地说)重阳节是多美好的节日啊(手指幻

4、灯片面对大家),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有一个人却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是王维(齐说)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一)独在异乡为异客1你了解王维吗?(知道)指名说,唐代大诗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知道)文中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指名读。2 生讨论: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什么时间离开家乡?(15岁)到哪里去?(到京城长安)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重读),中间还隔着高高的(重读)华山,(板书画华山)

5、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这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板书:异乡)。像他这样离开家乡来到别的城市就是在异乡的一个(板书:异客)他们真是:(板书:天各一方)。(4)此时的王维一定感到很孤单。像他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外地多孤独啊!板书:独。你能读好第一自然段吗?指名读,齐读。小结:而年少的王维离开家乡已有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他不能和兄弟在一起玩耍,这真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 补齐板书:在 为3.指导诵读:你能读好这一行吗?个别读(读时划出斜线:独在/异乡/为/异客 ) 点评:(1)你读的很准,把节奏读出来了。(2)读得很好,读出

6、了韵味。(3)从“独”这个字我听出了王维的孤独,(“独”板书加点)从“异”这个字我也听出了一个异客的独单。(“异”板书加点)(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1.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正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就可以把它叫做(加点:佳节)2.看!师(逐一出示图片和对应的词)出示“唱歌跳舞”问:这是在( )?出示“登山”问:这是在( )?出示“喝菊花酒”问:这是在( )?出示“吃重阳糕”问:这是在( )?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我们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4.课

7、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请你拿出笔来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说。(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热闹”变红。)(“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变红)听了他的朗读有没有感受到大街上热闹的情景? “扶老”(师做动作)“携”(师做动作)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平时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瘦西湖玩过吗?这就是兴高采烈。指名读(齐读全句)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5.过渡:看到人家欢度佳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想想自己(指黑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是啊!更加思念亲人就是(加点:倍)你能把这

8、句的意思说出来吗?6. 指导朗读:佳节并不只是重阳节,还有春节、中秋节等。谁能读好这行。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点评:1、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不到思念之情。2、我能感受到你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三)第三自然段。1王维看着大家热闹的情景不禁想起以前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2.师范读第三段。边听边想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生答(出示:以前高兴啊!)(1)想到兄弟。重阳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头插茱萸)指名说。为什么头插茱萸?(出示图片:茱萸)师补充:茱萸是一种很香的草,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登高、插茱萸,传说可以辟邪。他和兄弟们插茱萸也希望给对方带来好运。还会干什

9、么?(手挽着手登山)(2)(师拉着两个学生的手)手挽着手聚在一起登高远眺,可见兄弟的感情多好,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3可如今(手指简笔画)王维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出示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 “”(变红)。大家看这个符号是省略号。在这里是一声长叹(哎!)现在是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出示填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 ,不能 。(指名填空)(2)点评:是啊!如今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吃重阳糕,也不能手挽手登高远眺。诗人想到了很多很多,(换课件)所以用了省略号,从“”读懂了什么?(思念

10、)(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指两名学生读。评:听出你想了很多。4.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5.看,(出示: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这就是板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读好好这行,指名读。是啊!他的兄弟也在思念他,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6.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1、又到了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

11、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生说(“思绪万千”字体加粗)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次有感情的读诗。3指导背诵。“忆”更能感受到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配乐诵古诗。),齐读。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此时此刻,加入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远处,你无限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王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山坡上(手势起立)眺望着遥远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站)4. 听,人们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播放,带着学生轻轻拍手)

12、有些同学听着就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唱一唱。(再播一遍)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1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佳句,现在,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2老师出示:静夜思夜书所见五、课后作业:(出示)1读一读,默一默。2读一读,背一背。王维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相思,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眷恋之情的诗。出示相思大家读一读。3.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可以是思念家乡的,也可以是王维其他的诗,你可选一首写下来。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

13、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

14、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单纯的初读词语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吸

15、收,也就是在弄懂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通过通过说这一句话明白课文大意。再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理解“天各一方”时,考虑到三(6)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图直观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介绍王维,再介绍王维当时实住地和家乡所在地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画出图),结果发现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