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01909972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8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八大专题考点知识解读(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考点要求:(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的演变;(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早期农业1、原始农业(原始社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农具:石器(石刀、石斧、石犁)(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2、商周农业(奴隶社会)(1)耕作方式:石器锄耕(2)农具:出现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松土)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

2、王(名为国有,实为王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二、传统农业(封建社会)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重要变革:由人力发展为畜力。)(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2)两汉时期: 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使铁犁朝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西汉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

3、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2)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是对垄作法的发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至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四川成都“天府之国”);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又称“龙骨水车”人力)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水力)中 明清:风力水车 4、土地制度:(1)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地主土地所有制)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

4、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魏晋南北朝至唐朝前期:均田制实行的公私结合、私有为主的土地所有制,国家把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分给无地农民耕种,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有主土地依旧归原主所有。5、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形成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3)特征: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4)地

5、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5)影响: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受地主剥削和自然灾害,小农经济脆弱。农民常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农立国,世界领先; 2、精耕细作为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 4、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为生产的基本模式。 手工业考点要求:(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2)纺织 、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生产目的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官府、贵族、军队专用;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

6、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家庭经营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市场流通。作为农户的副业一直存在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官”制度:商周以来政府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3)西汉武帝以后: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1)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3)产品供

7、官府、贵族、军队使用,不在市场流通。3、评价:(1)利:推动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2)弊:服务范围小;技术推广难;劳动者长期受到束缚(匠籍制度);缺乏市场竞争;加大政府财政负担等。二、艰难发展的民间手工业(民营和家庭)1、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纺织比例;2、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3、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三、纺织 、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1、冶金业(冶铜和冶铁)(1)原始社会晚期

8、: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2)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和二里头青铜器等精美青铜器。(3)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4)春秋: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5)汉朝: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6)魏晋南北朝: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 意义:这些发明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1)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釉陶(原始青瓷)(2)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9、。(4)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5)宋代: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或为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哥窑)。(6)元朝:出现青花瓷。(7)明清时期:种类丰富,主要有青花瓷(明宣德年间的是珍品)、彩瓷、珐琅彩(清朝)。粉彩瓷的烧制在雍正时期达到顶峰。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明代烧制带阿拉伯文和梵文的瓷器。清代烧制西餐用具、鱼缸。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江西的景德镇是瓷都,。(青瓷-白瓷-青花瓷-彩瓷-珐琅彩)(3)纺织业(1)商朝:已有织机;(2)西周:生产斜纹提

10、花织物;(3)西汉:长安设东西织室;中国丝绸经“丝绸之路”远销亚欧,中国获得“丝国”美称;(素纱禅衣。)(4)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相当大;(5)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棉纺织业发展;(6)黄道婆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成为主要衣料。(7)明清: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中后期以后,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 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2)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

11、期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期后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3) 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4) 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考点要求:(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商业发展历程阶段表现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南方的扬州、益州(成都

12、),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称为“扬一益二”。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宋朝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地区);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具体见下方资料);出现较大商业市镇。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农产品商品化。二、“市”的变迁1、市的形成(宋朝前)(1)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县治以上设市,市坊分开。(坊为居民

13、区)(2)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3)官府直接管理贸易。(设市令、市长)2、市的发展(宋朝开始后)空间限制被打破:市坊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宋代“市”完全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和夜市相接。官府不再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出现较大商业市镇。(如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三、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表现(1)早期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政治

14、职能为主。 (2)隋唐以后: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都)(扬一益二),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3)两宋:中国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萎缩。2、特点(1)以朝贡贸易为主,厚往薄来。(2)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1、古代商业依附于农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2、古代商业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缓慢。3、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朝贡贸易。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主要经济政策考点要求:(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锁国”。一、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2、含义:国家鼓励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3、首倡: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4、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 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