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1898841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 简论唐代骈体公文发展之分期一、骈体公文之承袭与突破期唐初,骈文依然在文坛上占据统治地位,被视为文坛正宗,且在写作方法上仍然秉承六朝华艳、繁丽的习气。当时大多数文坛、政坛柱国是前朝遗老,故而在公文写作上,文人亦“沿江左余风”。加之,最高统治者对骈文华丽风格的偏爱,骈体公文遂延续光大,文风多表现出对前朝的承袭。谢无量骈文指南云:“唐兴,文士半为陈隋之遗彦,沿徐、庾旧体。太宗本好轻艳之文,首用瀛洲学士参与密勿,纶诰之言咸沿俪偶。”作为皇帝,从维护其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又不得不以命令的方式限制过于华靡的文风,以开求真务实的政治风气,展示新朝气象。贞观政要文史载太宗语:“文体

2、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记事,词理直切,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否,皆需备载”。鼓励朝臣去浮华,尚“直切”。同时,朝中重臣也有易浮靡之风的想法。李延寿北史卷83中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也。”在新朝气象的影响和国家高层的提倡下,唐初的骈体公文形式在承袭六朝余风的同时,又融入了弘大的气象,斫去繁缛,体现出了唐王朝的治世精神,开始向雍容华贵、气象正大、清新流利的方向发展。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突出表现了这一时期骈体公文的特征:对仗工整、意象弘大、气势

3、雄浑、文脉贯通。檄文开头就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首段数言,骈散结合,夹、衬并用,历数武后罪状,笔力刚劲,文气畅达,令武后无辩解之机。其次描写义军雄姿,更是气冲霄汉: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

4、图功,何功不克?“山岳崩颓”“风云变色”对仗精工雄丽,“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音节短促顿挫,力量万钧。尾句更以两个反问句连用,进一步增加了文章的气势。末段号召天下群起讨伐武后,动之以情又不减武力除暴之决心,字字铿锵,如刀似箭,充满了唐人特有的自信与豪放: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句式以四字、六字错综交错,时急时缓,末尾又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七言流水对作结,体现了对六朝

5、抒情小赋写法的继承。同时,本文也体现出了唐人的创新之处,即是以虚字成对。骆文中有“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之句,此句为隔句对,孙德谦云: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文为当时所传诵,后世亦多称之。其中“良有以也”“岂徒然哉”以虚字作对,六朝文则无是也。要之,在唐朝新朝甫立,旧风未消的社会大环境下,加之国力日盛,唐人自信心大增,将六朝华美的优点与本朝弘大气象相结合,渐洗浮靡,向清新流畅,气势庄重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到了玄宗朝,始成较为稳定的文风。从玄宗朝的外部环境来看,唐王朝经过较为长期的快速发展,国力大增,四周宾服,物阜民康,社会稳定,渐入盛世,此时,朝廷需要华美庄重的文

6、章以“润色鸿业”,于是,张说、苏颋雄起文坛。旧唐书张说传:“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张说大手笔的出现,标志着初唐公文对六朝的承袭与本朝的融合过程结束并已成熟。如张说作圣德颂:天祚圣唐,启我明主。大哉皇帝!与天同矩。天乎盖之,地乎载之。阳和化育,怀生赖之。孝乎惟孝,告成於天。灵坛神岳,思皇嘏焉。皇哉皇哉,胡可舍,大君受命,景来翔。流天汛日,烂漫成章。稽诸瑞典,昔祚轩皇。而今表圣,土德以昌。西戎远国,畏君之灵。古称即序,今 来庭。帝女是降,其从如星。天人偃革,以迄太宁。北胡狙犷,狃於征伐。帝初历试,护彼穷发。怀我好音,

7、稽颡天阙,遐哉大同,天子之功。颂的正文部分为四言句式,文辞典雅庄重,且前后押韵并多出换韵,引用上古贤君事迹,赞扬当今君主,文中多处出现“皇”、“圣”、“明”、“大”等形容词,是地地道道的粉饰太平的文章,也是出于朝廷对外宣传的需要。又如苏颋的授王仁皎开府仪同三司制:门下:后族之荣,况有资敬,台仪之重,允膺是求。特进王仁皎,盛门华绪,当代贤戚,不言而自有阳秋,从信而罔愆风雨。轩星作范,已宠於金穴;鲁馆增辉,更芳於玉树。三事斯拟,百工式瞻,俾延椒台之祥,宜助槐庭之理。可开府仪同三司,主者施行。此文相当于现在的委任状,苏文端庄典雅,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仪,气势博大雄浑,浮靡之风于此中已难见矣。二、骈体公

8、文之改良与发展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民生凋敝。中央权力下移,地方藩镇实力大增,造成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紧张,导致战乱频发。传统的公文体式受到声韵格律的限制,不易将急切之事表述清晰,陆贽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促使公文进一步向流畅自然,质朴切实的方向发展。如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一节文字:臣闻“作法於凉,其弊犹贪;作法於贪,弊将安救”示人以义,其患犹私;示人以私,患必难弭。是以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天子所作,与天同方,生之长之,而不恃其为;成之收之,而不私其有。付物以道,混然忘情,取之不为贪,散之不为费,以言乎体则博大,以言乎术则精微。亦何必

9、挠废公方,崇聚私货,降至尊而代有司之守,辱万乘以效匹夫之藏。亏法失人,诱奸聚怨,以斯制事,岂不过哉!陆贽作此文时,正值藩镇叛乱,泾源兵变后,德宗仓皇逃出长安,驻跸奉天,不思合众力以抵御叛兵,反而竭力收取财货以充实皇帝的私人宝库,琼林大盈二库。陆贽深谋远虑,上书劝谏,遂作此文。落笔伊始再无大段的套话及颂扬之辞,而是开门见山,出言立论,直奔劝谏的主题,理势俱足,笔力刚直。同时,劝谏含蓄委婉又沉稳有力,不失上行文的恭敬。他指出,君主应该以天下为念,不可只顾自实,否则是以天子之尊行有司之任,是“辱万乘以效匹夫之藏”的行为,不能安邦定国,拨乱反正。据史书记载,德宗闻言,“嘉纳之,令去其题署。”陆贽完成了

10、初唐以来公文“脱去浮靡”的任务,使得骈体公文以其清新平易且流畅自然的风格为国家政治服务。自此,骈体公文至陆贽变得“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而稍后的古文运动,虽有以古文取代骈文之意,但是骈文的深厚根基难以撼动,加之当时文人心中以骈文为正宗,韩愈柳宗元本人也多作骈文奏议,柳宗元的表章奏启对仗工整,清新自然。举数例以明之:伏惟皇帝陛下,协周文之孝德,齐大禹之约身;弘帝尧之法天,过殷汤之解网。未逾周月,四海将致于时雍;甫及元正,率土更欣于再造。殷宗恭默,再开成汤之业;汉文聪明,克承高祖之绪。陛下重离出曜,体乾继统,主鬯彰孝恭之美,抚军著神武之功。钦承遗训,永保鸿

11、业。遏密之中,施雨露以被物;遐迩之地,睹日月之继明。讨淮右之凶,则下车而授首;服恒阳之虏,则驰使而革心。从古文运动领导人的初衷来看,他们本望以纯正之古文代替骈文,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文士们从散体文中吸取了流畅自然、说理透彻的优点应用于骈体公文的写作,给骈体公文的写作注入了一剂新鲜血液,真正形成了初唐以来所倡导的“文质彬彬”的风格。三、骈体公文之回溯与整合期晚唐时期骈体公文复现六朝之华美,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返祖”现象,但并未完全抛弃前期公文写作的优点,而是将两者重新加以整合,在保持文意流畅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地华美成分。究其原因,乃是晚唐之际,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唐王朝已经被拖累得十分疲惫了。

12、士子们希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渐渐被消磨殆尽,开始消极避世,于作文上,醉心于文字的雕琢,与南朝的情形有了些许相似之处。然而,盛唐余音尚未完全绝迹,前人如陆贽等骈体公文大家对公文创作的探索与改良也被晚唐作家们吸收。最能代表这段时期公文特点的作家是李商隐。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评曰:“善于融合六朝徐庾和中唐陆贽骈文之长,故属对精密,色彩艳丽,华瞻典雅,遂为唐代骈文的集成者”。如其名篇上河东公启之节文: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允,不暇提携。或小於叔夜之男,或幼於伯喈之女。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此段骈散并行,用典精密。首句“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允,不暇提携。”为散句,兼以叙事。使文章气脉流通,不显臃滞。孙德谦云:“骈体之中,使无散行,则其气不能疏逸,而叙事亦不清晰。”此段前半以散叙事,后半以骈寓情,“梧桐半死”典出枚乘七发之“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生半死”,“灵光”句,乃引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言之“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犹存”之句;而后复引嵇康、蔡邑、庾信等人之事以叙自身处境之困厄。典故的使用扩大了文章的容量,增加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反映出晚唐的骈体公文用典繁复,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声韵和谐的特点。-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