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1846924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学案-模块2-专题6-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

2、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3)影响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仔细观察下列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变化图:图1 东汉牛耕图

3、图2 唐代曲辕犁图3 清代牛耕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从图2到图3历经千年,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变化:反映了古代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由直辕到曲辕,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土的深浅,提高了耕地质量。问题: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土地兼并及影响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

4、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4水利事业的进步(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

5、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期: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

6、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冶铸业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

7、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陶瓷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

8、峰。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右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有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外销瓷器说明了什么?提示:当时中国的人们注意根据西方的市场需要,对瓷器进行改造,使瓷器具有西方的元素,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1经济重心南移(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9、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2)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2宋朝社会的变化(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

10、,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2)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3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

11、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

12、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2小农经济的历史作用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思维激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古代

13、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探究一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1)根据史料一“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一

14、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效率较高。(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可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1)根据史料一,分析上述说法出现的原因,并总结农业生产的模式。(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提示(1)原因: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