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基因组核酸为单股负股RNA的病毒单负链病毒目主要包括以下病毒:副黏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波纳病毒科它们的复制方式相似,均为核衣壳螺旋对称、出芽方式释放、有囊膜及膜粒第31章 单负链RNA病毒,第一节 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一、病毒分类,三、副黏病毒科的特性,1、多形(球形),直径120-300nm2、单分子单负股RNA(1516kb,610个基因);核衣壳螺旋对称 3、有囊膜;表面放射状排列纤突长820nm4、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主要在呼吸道复制;合胞体和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形成纤突具两种糖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融合蛋白(F) 它们在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N介导病毒对细胞的吸附,F蛋白前体(F0)在细胞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成F1和F2,暴露出末端疏水区导致病毒与细胞融合四、兽医临床常见的副粘病毒,1、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1)分类地位:单负链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禽腮腺炎病毒属(2)病毒的一般特征: 成熟的NDV病毒粒子,球形,可呈丝状,120-300nm; 核衣壳螺旋对称; 有囊膜:表面有纤突HN and F,可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 毒中和抗体。
单分子线状单股负股RNA:约15.6kb,包含6个基因: 分别编码3-NP- P-M-F-HN-L-5六个主要多肽HN:具有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活性,构成病毒的大纤突F蛋白:融合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小的纤突L蛋白: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与核衣壳相连NP:核衣壳蛋白P:磷酸化核衣壳相联蛋白M:基质蛋白,结构成分:L、HN、F、NP、M,HN蛋白的功能:1、介导病毒颗粒吸附于靶细胞表面含有唾液酸的受体,启动感染过程;2、神经氨酸酶活性是病毒复制中加强病毒颗粒的移动和促进从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的重要因素;3、HN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F蛋白的细胞融合作用F蛋白的主要功能及作用:直接参与了NDV致病过程,在HN的协同作用下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胞内,使红细胞溶解F蛋白与病毒的毒力有关强毒株为RRQK/RR F,而弱毒株为GK/RQGR L; F蛋白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F基因是用于遗传学分析的主要基因3)NDV的血凝素: 可凝集人、鸡、豚鼠和小白鼠的红细胞ND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力差异大速发型:嗜内脏型、神经型、肺型中发型:疫苗毒株,I系缓发型:F毒株,B1株(II系)、LaSota株无症状病毒株,(4)毒株分类,除鸡外,火鸡、鹌鹑、鸽子、孔雀可引起轻度或致死性感染鸭、鹅及多种野禽隐性带毒人类感染后48小时,发生急性结膜炎,(5)病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发病后主要特征:呼吸困难,下痢,伴有神经症状;成鸡严重产蛋下降;粘膜和浆膜出血。
病毒存在于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保毒时间最长6)致病性:,(7)诊断,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病毒分离:病料采集(应在潜伏期或临诊病例的早期采样,从脾、血液、扁桃体采样,还可从泻殖腔或脑组织采样);接种鸡胚尿囊腔、鸡胚成纤维细胞 血清学诊断:病毒中和试验、ELISA试验、免疫荧光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仍是一种快速准确的传统实验室手段毒力型鉴定:致病指数;F裂解位点碱性氨基酸;ELISA8)防制,防止病毒与易感禽接触,搞好预防接种 1.灭活苗:反应轻微,适用于雏鸡、初产母鸡和健康状态较差的鸡,免疫期不超过6月为增强免疫效果,常在灭活疫苗中加氢氧化铝和油类佐剂,多用于第二次加强免疫用(产蛋鸡),两次免疫间隔以9周最好2弱毒苗:如B1株(系)、F株(系)、Lasota(IV系)这种毒株一般没有致病力,仅偶尔引发轻微呼吸道症状和其它反应其中IV系毒力稍高,最好不用于10日龄以下雏鸡,II苗毒力太低,ND常在区应用效果不理想,IV苗有取代之势,也有将IV系苗与灭活苗同时应用于10龄雏鸡的免疫3中等毒苗:即I系,毒力较强,免疫力强而迅速,在ND流行区和受感染的威胁区应尽早使用I系苗。
但不能用于2月龄以下鸡,一般作为加强免疫用,因此这种疫苗不适用于有不同日龄的鸡场2、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1)分类地位: 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 (2)致病性: 具有高度传染性,所有犬科、鼬科、浣熊科和大部分猫科动物都易感,全世界都有分布46月龄母源抗体低下狗最易感,病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有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间接接触传播3)临床症状:犬瘟热的症状有胃肠型、呼吸型和神经型三种: 胃肠型:体温升高呈典型双相热,精神沉郁、厌食、频繁呕吐、腹泻、脱水 呼吸型:鼻、眼有粘液和脓性分泌物(两侧),咳嗽(先干性后湿性),呼吸音粗 神经型:主要是嘴唇、眼睑抽动,流涎、空嚼等当肌群(咬肌)反复、有节律的颤动时,对于诊断犬瘟热有重要的证病意义4)发病机理 感染的自然途径主要是经上呼吸道,病毒主要从鼻、咽和呼吸道散播到支气管淋巴结和扁桃体,病毒被淋巴细胞携带入血流,产生初始毒血症,并伴有第一次发热;病毒继续散播至网状内皮系统,在淋巴器官增殖的病毒被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携带进入血流产生第二次病毒血症,伴有第二次体温升高5)症状,犬瘟热的潜伏期,但随传染来源的不同,长短差异较大。
来源于同种动物的潜伏期36天,来源于异种动物,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潜伏期可长达3090天犬瘟热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与病毒的毒力、环境条件、宿主的年龄及免疫状态有关50%70%的CDV感染呈现亚临床症状,表现倦怠、厌食、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重症犬瘟热感染多见于未接种疫苗,年龄在84112日龄的幼犬病犬体温升高,成双相热型,即病初体温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常温,23天后再次升高,持续数周症状可以分为:,呼吸道炎症消化道炎症神经症状皮肤症状,呼吸道炎症,以呼吸道炎症为主病犬,鼻镜干裂,排出脓性鼻液眼睑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后期可发生角膜溃疡病犬咳嗽、打喷嚏,肺部听诊有啰音和捻发音,出现严重的肺炎症状,腹式呼吸,呼吸急促消化道炎症,以消化道炎症为主的病犬,病初眼、鼻流水样分泌物,以天后转为脓性,食欲完全丧失,呕吐,尿黄,有的病犬出现呕吐症状,排带有粘液的稀便或干粪,严重时排高粱米汤样的血便,病犬迅速脱水、消瘦与细小病毒病十分相似以神经症状为主,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病犬,有的开始就出现神经症状,有的先表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710天后再呈现神经症状病犬轻则口唇、眼睑局部抽搐,重则空嚼、转圈、冲撞或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倒地抽搐,呈癫痫样发作。
这样的病犬多半预后不良也有的病犬表现四肢、后躯麻痹、行走摇摆、后躯麻痹、共济失调,甚至癫痫状惊厥和昏迷等神经症状,这样的病犬常留有麻痹后遗症皮肤症状,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病犬较为少见在唇部、耳壳、腹下和股内侧等处皮肤上出现小红点、水疱或脓性丘疹有少数病犬的足垫肿胀、增生、角化,形成所谓的硬脚掌病6)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免疫荧光:涂片或冷冻切片检查感染组织中病毒抗原 包涵体鉴定: 神经元或上皮组织中嗜酸性包涵体 血清学诊断: IgM的检测(病毒中和试验/ELISA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原的检测(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 病毒分离,取病畜淋巴细胞,病毒经传代后可在MDCK、Vero等细胞生长 RT-PCR,第二节 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 ),弹状病毒科的特性1、子弹状,70(130-380) nm; 2、单分子单股负股RNA,约1115kb;3、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囊膜; 4、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 5、抵抗力较强,但对热、紫外线、去垢剂敏感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分类地位: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感染所有温血哺乳动物。
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可以发生狂犬病病毒的自然感染与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咬伤、抓伤或密切接触等形式感染人类而引起狂犬病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近乎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尤其重要形态结构(1)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2)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 P、 M、 G、L蛋白的5个基因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抵抗力 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即死,也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酸、乙醚、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于4可保存一周,如置50%甘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传播方式狂犬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狂犬、病猫、病狼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量较大,于发病前35天即具传染性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病畜密切接触有关也可通过皮肤粘膜感染、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有器官移植引起感染的报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致病性 多数动物实验证明,在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并不出现病毒血症,狂犬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肌肉细胞中繁殖,后病毒特异结合神经肌肉结合处乙酰胆碱受体及神经节苷脂等受体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外周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在大脑灰质处大量复制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到达唾液腺、鼻粘膜、肾肺等器官和组织,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潜伏期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衣服阻挡,以及侵入病毒的数量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38w短者10d,一般不超过半年前驱期 发热、头痛、乏力、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光等刺激较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或蚁走感;兴奋期或痉挛期 处于兴奋状态,如极度恐惧、烦燥,对水声、风等刺激非常敏感,易于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出现特殊的恐水症状,在饮水、见水、流水声或谈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称为“恐水症”(hydrophobia)。
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常亢进,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少数病人可出现精神失常;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除上述狂躁型表现外尚有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的麻痹型诊断将咬人的可疑动物捕获后,隔离观察710d,如动物不发病,一般认为该动物未患狂犬病或咬人时唾液中不含狂犬病病毒取脑组织做切片或涂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同时做组织切片检查内基小体将动物脑组织制成10%的悬液,接种于小鼠脑内待发病后取脑检查内基小体或病毒抗原,可提高检出阳性率RT-PCR活体诊断可取皮肤或唾液样本等进行检测但敏感性较差预防及治疗措施(一)公共卫生措施 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预防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与理解二)咬伤处理 人被疑似狂犬咬伤时,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和浸泡伤口 ,再涂碘酒处理;若伤口过深,可作清创术,再用3%H2O2溶液,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处理三)特异预防 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或抗狂犬病马血清(40IU/kg),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其余作肌肉注射。
同时立即肌内注射人二倍体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