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

上传人:sz****0 文档编号:201668383 上传时间:2021-10-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的振兴必须要坚守 “三大底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仅伴随着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发展思路、实施路径都各不相同。但无论怎么发展,地道农旅地道君认为,搞乡村振兴,必须要坚守“不盲目去农化、不消除差异化、不与农抢饭碗”这三条底线,你的乡村才可稳步健康发展!一、不盲目去农化“大国小农”问题之复杂超乎想象,现在搞乡村振兴,既不能断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不能盲目得去农化。国情决定小农经济地位一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小农农业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且为2.5亿农民的家庭生活提供了生计保障。二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种植技术

2、水平的提高,未来的农业人口还将进一步减少,但是国内还是有很多山区乡村不适合搞机械化和规模化,所以盲目流转土地还是不可取,完全取缔小农更不可取。三是乡村仍有很多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传统农耕文化,也需要农民来传承。不能盲目取缔小农经济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振兴小农,而非振兴资本,乡村振兴战略所力求实现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在坚持小农户和小农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平行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有机衔接。因此,切不可通过行政手段或是鼓励下乡资本加速小农生产方式的消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应给小农农业方式留以足够的生存空间。二、不消灭差异化乡村振兴不是乡村城镇化,而是在基础配套服务和经济等方面向城市看齐,

3、乡村环境、文化等方面则是需要保持自身的差异化。警惕商品化思维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过度挤压。一是乡村环境杜绝照搬照抄城市的环境改造模式和将城市的东西搬到乡村,而是需要基于乡村原有空间肌理,采用在地材料和工匠,植入乡村空间美学,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和风貌保持差异化才能引来更多城里的消费者。二是乡村文化乡村记忆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防线,没有“乡愁”就没有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没有了文化的村子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也失去了团结村民的精神力量。因此,一方面需要梳理好本村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当中,让文化不仅润入

4、人心、形成本村的记忆点和差异化,还能变现赚钱。三、不与农抢饭碗某种程度,所谓的空心村、空心房、闲置田地等也是许多进城农民工的退路,在工业化、城镇化没有把农民工完全转化为市民之前,最好别紧盯着农民的宅基地和土地。因为,一旦大量农民工遭遇就业困难,又没有退路,将变成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企业下乡搞投资,若想农民积极参与进来一起搞乡村振兴,最好是别与民抢利,而是互相成就,互相打造有更大利益空间的乡村。因此,一是多数农民擅长搞一产生产,需要给予技术、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让农民能在一产赚取更多的收入;二是企业更擅长搞二产和三产,而且利润也更高,所以倒不如把一产让利给农民,自己搞擅长的、盈利空间更高的事情,同时带动乡村业态的完善,促使农民也加入到简单的二产和三产业态当中。搞乡村振兴,不盲目去农化,才能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中;不消除差异化,才能让乡村有特色、有记忆点、引人来消费;不与农抢饭碗,才能更好的打造乡村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