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201659129 上传时间:2021-10-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 云天难隔赤子情 金秋佳日,云白枫红,友人赠我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大象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下称大系)一套。披阅半月,收获良多,喜不自胜,今择其要者,献诸同好。 在读者的印象中,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文学性很强的体裁,应当是作家的专利,而和学者相联系的则是高头讲章、论文专著,名词、概念一大堆,主义、体系连成片,佶屈聱牙,好不枯燥!读了大系,你就会转变此种印象:原来学者的散文可以写得这么才华横溢、生气淋漓! 本套大系煌煌十册,洋洋五百六十三万言,辑录了始于蔡元培、止于余杰的五百零二位学者的各体散文一千零二十四篇。举凡从内地到港台

2、、从欧洲到美洲的知名的华人学者几乎网罗净尽。其选文的广泛和精到,可以和笔者宠爱的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世界经典散文新编(2000年9月版)相媲美,有这样的书在手,是基本不用再找同类的书了。 由于极左路线的作祟,数十年来,内地的读者接触海外作家作品的机会很有限,至于对海外华人学者的散文的接触就更少了。限于篇幅,笔者只就海外学者的散文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读海外华人华裔学者的散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故国的一片赤子情怀。这一特点,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学者,还是正当盛年的中青年学者都是一样的。本书选入的余英时先生的一篇,题目就叫我的中国情怀。文章写在阔别故国二十九年之后,于一九七八年十月作为美国学术访问团

3、的成员来中国访问一个月。由于身负学术任务,访问团虽然在西南、西北访问了一个月,却没有机会到他的家乡秀丽的江南去亲眼看一看。公务是了无遗憾地完成了,他对家乡的渴念却是有增无减。在再次离国前夕,他不胜惆怅地写下了“此行看遍边关月,不见江南总断肠、“留得乡音皤却鬓,不知何处是吾家的诗句。大陆读者十分熟识的余光中,在流传甚广的听听那冷雨中,深情拳拳地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秀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定长在。身为社会学家的金耀基,曾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剑桥的景色当然秀丽、文化当然深厚,但看到

4、圣约翰学院的蓝蕊和黄色水仙,“那种蓝色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身为掌握论专家的陈之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才真正理解了由宋入元的郑思肖为什么把兰花画成无根的。“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古老的中华文化就这样神秘地把海外赤子与祖国连成一体,任云天遥隔,任时光飞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海峡那边有人无知地搞“,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海外学者散文给我的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同时,对外国优秀文化的汲取,并能将二者融为一体。这是大陆的作家、学者应当仔细学习、借鉴的。在大陆,由于新中国建国前的连年战乱,后来是建国后连年

5、的政治运动,传统文化始终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所以,有报道说,某大学的中文系找不到会写楹联的人。为了悼念一位去世的老先生,只好请已经退休的老教授回来执笔。而比较起来,在大陆大革文化命的年月,海外学者日积月累,一边学习着传统文化,一边吸收着外国文化,在两方面都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果。台静农先生是由大陆去台的老一代学者,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早年和鲁迅多有往还,笔者最早就是这样记住他的名字的。该书选收他的伤逝一文,只有两千来字,记叙了和张大千的交往,娓娓道来,含蓄蕴藉,却感人至深,写出了两位大师的风度、气质、学养、情意,是纯正的儒者之文。其后的叶嘉莹、殷海光、余光中、

6、黄仁宇、陈之藩、金耀基、董桥等,或曾留学西方,或在西方工作,或穿梭于东西方、之间,视野开阔,外语娴熟,受时代之惠,得地利之便,融合中西,自成一家,在各自的领域大展雄才,也写出了风格鲜亮、充满灵性的散文,兼有学者的博雅和诗人的空灵,为中国散文艺术注入了新奇的艺术元素,读他们的文章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却又能明显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气韵,她们是中国散文,而决不是外国散文。阅读他们的文章,不管是对写作、讨论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瑕不掩瑜,笔者遗憾地发觉该书漏收了一些不行或缺的学者,如新儒学的领军人物徐复观、杜维明,盼望有机会时加以弥补。 最终,还应当提到的是,该书精校精印,错字极少,装帧淡雅、大气,洋溢者浓郁的民族气息,很好地彰显了该书的内容,说它是近年来的精品,应当是当之无愧的。 (责编/孙厚锋)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