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主讲:学诚法师2009-05-15●《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三讲)【今天正式讲论】第一句:“一切法无我” “一切法无我”,是整部论的中心、总纲甲一、正明我执“我”的特质、定义:常、一、主宰 乙一、常常,即一切法不会变化观察思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化的喻:人的成长,不同的时期、年龄、兴趣等都在变化,身体、情绪、想法都是无常的,不可能有一个想法是一直不变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或者越变越好,或者越变越差既然是无常,我们就要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越变越好 乙二、一一,即独立存在,不需要其他因缘 丙一、万法的关联性观察思维:山河大地、衣服、饮食……世上所有一切东西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观察缘起法的生灭错误现行】我们常认为一切都是碰巧好事是巧合,不好是倒霉破斥】那么,为什么别人能碰到这个巧?“巧”本身就是一种因缘我们不认识原因,不会善用其心应如理行】观察到缘起之后,不好的让他灭,好的让他增长,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对缘起做“加减乘除”喻1.网络弘法,一即一切,可以让很多人看到,是乘法;喻2.做事付出大代价,是一种冤枉,是不需要的。
如拿刀切菜,力度、速度、要切的菜,种种因缘要会观察、掌握平衡,否则就做不好事情我们以何种眼光来认识人、事、物很重要错误现行】我们通常认为好东西不要叫别人知道,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都是除法这种用心和出发点都是普通人的心态,善恶都在这里如理作意】自己的功德要分享,别人的痛苦要分担佛对一切法觉悟,善用其心,不会过犹不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法有观察、观照,而要有观察观照需要条件外缘就是重要的条件结合当下】师法友团队就是重要的善法因缘环境出人才,有了环境才容易让善的心态持续,因为大家的价值观一样师父策励】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无法生存,外缘是非常重要的!【错误现行】我需要就去找法师,不需要就关门万事大吉,这种心态是极其错误的!慢慢外缘就都断了整个宇宙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不断缘到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法执 丙二、万法的差别性佛具神通,智通,善观缘起诸法:染法、净法,转染成净的法知道了,就通了,如化学实验,知道什么和什么加在一起能产生什么反映但要知道需要大智慧错误现行】认为我一定要这么做,不能改变如果能够实证众缘和合,就达到了圆成智净。
错误现行】念佛、持咒、诵经的人,会认为这样修行有多少功德,我们的很多观念很粗俗,贪图功德是贪心的反应,如何能够人无我、法无我?功德的说法是鼓励初学者,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不是佛法的本义没有经说念多少才能成,佛法是一个破我执、破法执的问题,是与法相应的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是质量的问题但是我们通常会去计较 丁一、认知与事物的差别性【喻】莲花灯我们只看到外形、颜色,有人会觉得好看,有人会视而不见,等等,心里的概念与灯的实际存在不可同日而语假名只是为了让我们趣入真实 丁二、同种事物的差别性【喻】各种声音,有意义无意义,非常多,非常复杂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局限,都是自己内心给自己设立了界限,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因此就会造业学习唯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来分别、认识,是从相上来学习的,中观是从性上来学习 丁三、业的差别性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识所缘、识所变,不是外在的东西内心的认识是心法,外在的东西是色法这两个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把外在的色法转变为相,才能认识每个人变出来的相不同,因为业不同结合现实】内心若没有大众,就怕麻烦多,慢慢自己就会无聊。
师父策励】一切都与心有关系,从内心变化开始改变外境,这与世间法是相反的如理认识】地球、环境,一切都是共业所感,与一切人、与佛菩萨都有关系都是共业的等流我们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古人的劳动就容易忽视,也就更容易忽视今人的劳动策励发心】要认识到现有这一切与古人、与现在的人有关,要让以后更好,我们该怎样去努力佛法是观心为上,不是坐在这里就是观心,要从生灭观察到不生不灭,从不生不灭观察到生灭生灭,即是相;不生不灭,即是性我们没有见到诸法的不生不灭相喻:照相机本来能照万物,五颜六色,可是出了问题,照出来只是黑白的,或者是空白的,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空白就是我们没有去缘的东西观心,是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而不是与外境断绝关系 丙三、万法的相对性【喻】喝饮料,茶、水、可乐、咖啡,每个人喜好不同,喝了反应不同,以自己的情况去推断他人,是没有真正通达缘起法--法是有区别的,不能推演善恶、美丑、高下、贫富都是相对的,本身没有界定,很多名相都是模糊的,都是内心的喻】法师讲的法,你听不懂就觉得不好其实你听到的法与法师要表达的意义差得很远工人、律师,语言不一样人的思维、业果、观察的角度不同,都是缘起法宇宙万物太多了,我们观察不过来。
把万法概括为一百个法破斥邪执】不能说,学百法就代表唯识,学弥陀就代表净土,这是不对的,你通达了吗?你的形式、思维、逻辑和表达是否符合这个宗派的说法?只能说我们在学,不能说我们代表很多宗派分歧都是由此引起的认为我学这个就代表这个宗派,我学这个就不能学那个,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成问题的,没有这回事如理认识】所有一切经论,都是让我们断恶修善,都是让我们趋向菩提的只是说每位法师引导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观待缘起】我们在山上学,这本学完了学下一本,不是说我们别的不学,还要看每个人的根基条件,这一切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造成了我们会不会有成就,有多大成就,这些都是有因缘的,(要看)我们能不能把握这些因缘 乙三、主宰主宰,即支配,支配环境、支配其他的人、支配其他的物错误现行】我们总是喜欢去支配别人,做事希望按照我的意见来做,如果提了许多意见都不被采纳就会感到不被重视、没有面子 乙四、摄彼等义【我执行相】“我”的表相即(如上所说)“常、一、主宰”,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如理认识】诸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无常的、没有主宰的,万法如此修行目的】佛陀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内心不要有束缚、烦恼,否则就会想不开,有问题。
所以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我”,要逐步淡化“我”、“法”的概念,“我”、“法”的执着,才能排除障碍错误现行】我、法都是一种概念,概念强,就发生执着;执着,就会发生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人与物的障碍、物与物的障碍喻1】认为这个房间好,就非要住这个房间,不去住别的房间;【喻2】收藏家,一辈子都在收藏,因为他认为这个东西很好,这些都是一种执着人行为的习惯都是由此(概念、执着)引发的佛陀、论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假法 甲二、认识无我 乙一、圣凡执着不仅凡夫有执着,外道、二乘,甚至菩萨也有执着凡夫:妄执五蕴身心、血肉之躯是我;外道:妄执神我为我;(神我:印度数论、胜论中所说的“主宰”)小乘:妄执所取涅槃偏见为我;菩萨:有生可度,有佛可成,非我不能,于所证真如,有证有得,亦未忘我唯佛通达】只有佛才能达到无我,以一个“无”字来破(“我”) 乙二、万法无我一切法本来就是无我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为众生对它的执着,非佛说也假名说法】佛就众生的执着,假名为说法众生说有,佛就说无实际上说“无我”也是不得已 乙三、大乘根本【明义】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无我”若对“一切法无我”有了了解,则对大乘佛法“思过半矣”,有相应的程度(内心的体会)。
反显】若不是无我,就不是大乘佛法,不能进入大乘之门强调】要入此门,必须无我;只有无我,才能入门常见误区】我们都认为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学了一段时间却学不下去了,学得越久包袱越重,内心越没有力量,越迷茫究其原因】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了解生命是一种缘起法的假合现象,没有了解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没有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和可贵甲三、树立正见 乙一、认识苦乐【结合自身】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一种感受中度过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种感受都是一种世间法,“受、想、行、识”的“受”,百法中的一法即:我们平常的状态是与“受”相应的观察现象】有人就喜欢苦(与苦受相应),例如工人、农民,天天干活,一天十几小时,如果几天不干活反倒不习惯他习惯了,不认为是苦;他心里有目标,就不会苦思维本质】痛苦和快乐不在于外在事物本身是痛苦还是快乐,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对比认识】世间上的苦乐都是短暂的、无常的;佛法所谈的离苦得乐是究竟的,得到了快乐就永远不会失去,断了痛苦就永远不会再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苦得乐,而不是感知、感受上的引导 乙二、明确标准【世间量则】感知、感受上的引导,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知识、秩序、法律来约束的。
例如你做的事情可能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影响了社会的道德,与社会的知识不能兼容,标准不一样,他会认为你的行为是错的但是同样的行为,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地区、另外一个时间,可能又是正确的总括】(世间上的)苦乐在特定的时空因缘下才是有意义的佛法量则】佛法上的苦乐,不是从外在环境、行为上来判断的,是从内心来判断的,是根据圣贤的标准来判断的层层辨析】要判断,就必须有标准;谈到标准,就有个人标准、群体标准之区别一般我们内心对此没有概念,觉得“我说了就是标准”,即我们常常是以自己为标准的,不知道对方的标准、公共的标准那对方也是一样,他也是以自己为标准的他的标准也可能是错的,我的标准也可能是错的,那么大家都需要去学习公共标准问题症结】很多烦恼、争执、纷争都是由此(没有标准,以自己为标准)引起的,都是因为对法相认识不清楚造成的如果清楚,就能知道问题之所在佛法轨范】佛法,是佛陀修行觉悟以后,经过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而开出的道路),以这种传承的光明和坦荡,以这种力量来引导佛教徒,使寺庙、僧侣、善男信女身心得到安顿,佛法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而不仅仅是谈理谈理,是谈不下去的,必须要在内心建立起来佛菩萨为我们开了这条路,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条光明的路、正确的路,菩提道。
宽柔以教】我们对其他人与事要尊重、包容,否则就容易起烦恼,就会难过、有障碍要做到尊重与包容不容易,要刻意去培养对别人不符合佛法的行为,要包容标准对比】佛门群体的标准是戒律,社会公共的标准是法律日常行事、工作都有标准归纳总摄】种种标准都是法相、唯识把握内涵】我们学习(百法)后要运用到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当中,运用到一切时处,而不是记一百个名词学习法相、唯识的目的,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模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