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411610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8课 观潮导学案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自号弁(bin)阳老人、四水潜夫,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写作背景: 课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

2、万人空巷,十分热闹。观潮所记即为此事。相关链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预习自测二(一)、给下列字词

3、注音。 雷霆 吞天沃日 玉系腰 京尹 艨艟 乘骑 倏尔 一舸 善泅者 倍穹 僦赁 不容间(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 际天而来 沃日 艨艟 既而尽奔腾 乘骑 弄旗 标枪 略不相睹 随波而逝 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鲸波万仞 溢目 倍穹 僦赁(三)、翻译下列句子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吴儿善泅者数百 珠翠罗绮溢目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四)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_(1232-约1298)_(朝代)词人,字_号_,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人,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

4、窗)并称_。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本文选自他的著作_。 课中探究第一课时学始于疑一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质疑探究二探究点1: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意进行疏通,把握文意。探究点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探究点3: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我的知识网络图三当堂检测四(一)、解释下列词语 伟观 既望 势极雄豪 既而 倏尔 奔腾 标枪 如履平地 人物 溯迎 出没 席地 吞天沃日(二)一词多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海涌银为郭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腾身百变 3

5、、势极雄豪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三)翻译下列句子。 浙江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而旗尾略不沾温,以此夸能(四)给下列语句划分节奏 1、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4、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第二课时学始于疑一1、作者在写海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2、理解文意联系写作背景,品味作者写此文的思想情感。质疑探究二探究点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

6、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 解析提示:联系具体的语句,从不同的写作角度来分析。探究点2:文章第二段中写水军将士“如履平地”,有什么样的内涵?探究点3:第三段“吴儿”手持十幅大彩旗的作用是仅仅为了好看吗?探究点4:文章题目为“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探究点5:文章结尾一段只是写观潮之人,并没有写潮水是否为“蛇足”?探究点6:联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武林旧事的背景,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知识网络图三当堂检测四(一)课文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潮来之壮、_、_以及观潮之盛等场面,自然美、_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_(四字词语),抒发了作者_的真挚感情,

7、含蓄的表达了作者_一往情深。(二)艺术特色: (1)结构_,语言精炼,作者以_为线索,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_相结合,用语简练,井然有序。 (2)描写生物:不仅用了_、_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使是简洁的白描手法,也十分形象生动。课后训练(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雷霆(li tng) 沃日(w) 京尹(yn) B、艨艟(mng chng) 倏尔(sh) 百舸(g) C、塞途(si t) 泅水(qi) 步履(l) D、僦赁(ji ln) 溯流(s) 罗绮(q) 2、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溯迎而上 沿溯阻绝 B、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弄旗标枪舞刀于

8、水面者 C、仅有“敌船” 仅如银线 D、旗尾略不沾湿 人物略不相睹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方其远处海门 古义:_今义:_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古义:_今义:_ 4、下列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C、以此夸能 D、虽席地不容间也 5、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 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

9、,势极雄豪。 6、填空。 本文作者_(1232-约1298),_(朝代)词人,字_,号草窗,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_”。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辑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二)文本探究 7、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_。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 (3)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用“_”写弄潮健儿的外形,表现出一种民间风俗特色;用“_”写弄潮

10、儿的“勇”;用“_”突出弄潮儿本领之“能”。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B、本文运用了白描、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其生动性,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C、本文使用了渲染手法。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D、本文运用了烘托手法。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烘托观潮盛况。(三)课内精读 9、阅读课文,回答后面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势极雄豪(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珠翠罗绮溢目( )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C、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D、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3)翻译下面的句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_(4)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_(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