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1296478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对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网络语言以其简洁生动的形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青睐,并逐步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时代。但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新生语言,与之前任何一种语言的传播途径都不相同,其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传播,随意性比较强,因而缺乏必要的规范性而引发的不规范乃至不文明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因此,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与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网络语言的类型与特性,及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可行的解决对策。1 网络语言的基本类型(1)数字谐音类。一般是取于阿拉伯数字的特定谐音,例如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V587=威武霸气等等。(2)外语音译

2、类。此类语言在网络用语中很广泛,通常是根据英文单词本身的发音,找适合的汉字来直接代替。例如,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烘培鸡=Homepage等。(3)字母缩略类。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汉语拼音缩写,利用汉语拼音中单纯的声母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例如BB=宝宝、GG=哥哥等。二是英语缩写,一般是取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或是用字母和单词之间相近的读音来减缩单词或词组,而组成的新词,要使用这种缩略语多多少少要有一些常用英语功底,如OMG=OhMyGod、CUL=Seeyoulater等。(4)图形符号类。此类词语是网民将标点、字母等按一定顺序或形状组合在一起,创造出的新颖的象形表达

3、方式,用以描摹某种特定的情状或象征某种特定的意义。例如“:-(”代表苦笑、“:-D”代表开怀大笑、“*_*”代表发呆等。此类符号表情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漫画之中,后逐步发展被网民用到网络之中后演变出了更加繁多的形式,大大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形象化和视觉冲击力。(5)同音类。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输入法呈现的首选项都是同音的字词,例如,明明想输入“大侠”,输入法呈现的首选项却是“大虾”。但很多人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在一些私人场合,也就不在乎这种“错别字”了。于是,同音或近音汉字“转借”的错别字词语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普及。(6)新造类。此类词语是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一类,是网民们在论坛、贴吧、BBS等网络平

4、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词汇进行变义和创造,而派生出来的一类多有借义倾向新词。如“我倒”(表示佩服,或出其意料之外)、“打铁”(写帖子)、“写手”(网络文学的作者)等。这类词语寓意奇特,读起来别有意趣,流行范围比较广。2 网络语言的特性(1)多样性。在网络语言中,不仅英汉杂陈,而且汉字、字母、标点、数字都可以组合构成具有特定内涵的信息符号,错字、别字、怪字层出不穷,更有些完全是病句。有时许多年轻人为了语言更时髦,信手拈来,随意表达。尽管网络语言是一种另类的话语形式,但毕竟不是主流,在宏观上仍然要受到汉语体系的制约。(2)随意性。网络的开放与自由为大众的交流创造了广阔的虚拟空间

5、,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使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讲究语言的选择,再加上追求快速交流,在用字选词时,不花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只要不影响与对方交流,任意组合,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3)开放性。网络上的交流是不受限制的,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与动作,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在这种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任何人都可以分享思想、发表观点、传达信息。(4)新奇性。网民人群的多数都是青少年,标新立异正是青少年的特性,他们的沟通不为外界所累,常常语出惊人、令人咂舌。一来既可以显示自己的智慧,吸引他人关注;也借此新奇的语言来宣泄不能或不敢表达的真实情感。这样一来既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又能让人不轻易猜透其中的含义

6、。3 网络语言的影响3.1 网络语言对规范汉语的扰乱网络语言具有繁杂多样,个性鲜明的特点。也正是如此,其另类语言的表达方式迅速的走进了日常社会的交流、应用之中,但也因其特殊的传播途径,又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这无疑对传统语言的使用规范造成冲击和颠覆。表现在:(1)违背传统语法规范。在网络语言中,有悖于传统语法规范表达方式的现象广泛存在,这无疑对规范汉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不规范网络用语的广泛传播和频繁使用,会使人们对规范的汉语越来越模糊,甚至给人们养成使用不合语法、语意不明等不规范用语的习惯。例如:“我走先”、“的说”等等。(2)英、汉混用现象。在英语语法中,动词后面跟后缀ing组成动名词,表

7、示现在正在发生进行的活动或动作。一些网民为了显示与众不同,英汉混用、杂用的句子便产生,如:心情不好,郁闷ing(心里很郁闷)、任务终于完成了,高兴ing(心里很高兴)。如此这般不伦不类的句子,严重的扰乱了汉语语法的严谨性。3.2 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冲击网络语言的新奇性、开放性、随意性使得网络语言逐步从网上走到网下,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惯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但网络语言超乎常规的语法,乃至用语粗俗、不文明等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1)网络语言影响规范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用数字谐音、外文缩写、图形符号等代替文字来进行交流,导致牵强附会和理解困难,从某种

8、程度来说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歧途。青少年对于复杂的中国字还不能完全熟悉,再长期受网络语言的感染必然形成习惯,其影响其正规语言的应用。(2)网络语言影响日常的语文教学。在网络语言中违背传统语言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对传统语言习惯的偏离,已经影响到正常的语文教学。网络用语经常在中小学生学生的考试作文里出现,甚至被引入到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并成为人们口头用语,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网络语言可以说,但带有网络语言的作文不能写,语文写作是检测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后的应用能力,应当遵循书面语体的规范,不能没有规范、肆意而为之。3.3 网络语言晦涩难懂,影响正常交流网络语言尽管流行,但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

9、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随意的使用错字、别字、怪字、英文字母等,甚至各种符号都相互混杂在一起,很容易造成表达上不清楚和理解上不明白的尴尬局面。例如:“霉妹”(美眉)、“IC”(Isee)等,这些网络用语,如果不是之前已经了解,否则很难明白其中的“深意”。3.4 网络语言中存在着粗俗化、不文明的现象网络语言应用场合的特殊性和空间虚拟性,使得大量的脏话泛滥,在帖子张贴、评论、回复中,嘲弄、辱骂、争吵的言语随处可见。这些恶劣的网络交流行为,严重损坏了传统语言审美观。这与网民的道德素质有关。但那些粗俗浅薄,品味较低的网络语言着实叫人心生反感。如“TMD”成为网上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话,但这相对于那些更为

10、粗俗的网络语言来说,是较为“文明”的了。4 解决对策4.1 加强网络语言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网络交流平台上出现的互相诋毁、辱骂等有悖伦理的粗俗、不文明等不规范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订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措施,及时纠正、制止一些粗俗、不文明的用语行为。在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中,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创建、支持大型网站,规范使用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树立榜样。另外,加大语言研究,对网络语言进行积极引导,使网络语言逐步走向规范化。4.2 树立用语规范意识,使用文明、规范的网络语言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都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力度很大,并于200

11、1年1月1日颁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开始走上法制轨道。规范语言文字,网络当然不能成为真空,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其使用,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胡言乱语”。4.3 强化传统语言教育要想从根本上规范网络语言,必须加强传统语言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虽然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规范网络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要多在传统语言教育上下功夫,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网络交流时自觉使用规范的母语,主动抵制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净化网络环境。学校必须把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动社会”,规范全民语言文字使用。4.4 加强公德教育,抵制粗俗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中粗俗、不道德的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这就要求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倡导文明风尚,自觉抵制低俗的网络语言,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5 结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网络是把双刃剑,无论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的出现,都是使用它的人“制造”的。网络可以影响人,人也可以改变网络。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道德教育方面进行改革。网络道德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需要每个网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完成。-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