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说课稿2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201286746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说课稿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边城》说课稿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边城》说课稿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边城》说课稿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边城》说课稿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城》说课稿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说课稿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边城从容说课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写湘西边城一个恋爱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

2、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节选部分叙述在两年前的端午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种下情种。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整个故事由此徐徐展开。课文较长,不宜精讲细析,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边城电影片断,或者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调动学生的钻研兴趣。这篇课文重

3、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可把本课当作欣赏课来上,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注重情节和细节,二是把握主题和人物形象,三是品味语言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的语言。教学以通过人物语言揣摩翠翠的心理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感受翠翠的心理,进而体悟文中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欣赏小说的语言,必须细细咀嚼,细心品味,通过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1.欣赏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2.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2.

4、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影响。教具准备 1.教学电影。2.投影仪。3.幻灯片。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2.品味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3.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间各种感情,感受湘西民间独特的风俗美、民情美。过程与方法1.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2.揣摩小说中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细细索解,准确把握人物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

5、备1.有条件的学校可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若条件不允许,准备湘西风光图片。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和环境描写,初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沈从文作品的风格。蘸()酒茶峒() 老鹳()河傩()送 气氽() 碧溪岨(j)鞶(pn)鼓 镇筸(gn) 糍()粑()导入新课导入1:“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楚,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这副对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丰富可感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一段段感人的情感。它也是对沈从文先生作品的一个最好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副对联构建的世界,去体会此情此景。导入2:(激趣导入)听黄磊歌曲等等等等,创设情境,引导

6、学生走进翠翠美丽而又忧伤的故事。推进新课作家作品知识多媒体课件显示: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十三岁就参加预备兵训练,后正式入伍,其早期创作大多是写童年生活和青少年行伍生活,具有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1931年以后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表现着作家所向往的人情和人性美。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创作成熟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沈从文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

7、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神巫之爱边城,长篇小说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他的作品,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

8、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沈从文先生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里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先生的艺术观就是在表现一种人性美,他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努力的实践着这一目标。感体感知,理清文中人物与情节1.明确主要人物与情节。2.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明确:第三章 风情民俗第四章 往事如梦第五章 心事有

9、谁知第六章 心头涟漪3.仿照下边句子用一句话点评。要求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基调。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初谈感受,初步领会小说的主要风格,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参考答案:边城是一幅斑斓的民俗风情画。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边城是老妪絮絮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4.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方面。明确:风光秀丽的边城 民风淳朴的边城真情相待的边城 人性美好的边城合作探究翠翠形象分析1.请学生谈谈看过电影或了解整篇小说梗概后对翠翠的初步印象,完成对翠翠形象的整体感知。生 美丽、善良、至纯至真明确: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

10、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2.重点赏读第四章,抓住翠翠的语言与心理,感受她的心理活动,体会她对祖父的感情。(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来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2)当爷爷问翠翠敢不敢一个人看龙船时,“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

11、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3)翠翠找不到祖父,当“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着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这个念头也让读者一惊,这是翠翠的心事和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情感,同时又一次表明她内心的孤苦无依,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依托。(4)当天色已晚爷爷还没出现,“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翠翠的乖巧跃然纸上。(5)翠翠被人送回家,“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一段凸显出

12、乖巧的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祖父的气,只是表现出一种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另外,翠翠第一次在吊脚楼下见到傩送二老,二老邀请她去家中做客。翠翠误会了,骂了他一句。二老说,你在这里,当心河里的大鱼咬你。翠翠说,大鱼咬不咬我不关你事。联系此细节,翠翠对爷爷说自己被鲤鱼吃去,实际上是对邂逅二老的情景的一个不自觉的温柔回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颇带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3.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试讨论课文中是怎么样体现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的情

13、愫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并加以评判。教师点拨:主要从课文中的语言等细节体会翠翠微妙的心理。明确:沈从文描写翠翠这个人物,是从心理描写入手,把这个小女孩从情窦初开这一页慢慢翻开,完成了一部爱情心理觉醒之书。翠翠初见船总家的二老,是在两年前的五月端午看龙船,相逢不识,只当是一般轻薄男子,没给人好脸色看。过后得知,此人就是众人口里神一样的傩送。沈从文用他特有的含蓄之笔只写了一句,说翠翠为了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引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无穷的心理空间。以后经历的两个新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又含蓄地传达出翠翠内心萌动的情愫。正因为二老引发了翠

14、翠的情思,她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会在青浪滩,只有傩送的船才在那儿呢!一句无意的问话,袒露了一个少女的情怀,一位娇羞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看到新嫁娘后,翠翠人“同祖父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才回到自己身边来”,到了家边,又急急地请祖父吹娘送女曲子。字里行间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翠翠长大了,有了女儿家的心事了。以上几处文字,写出了有一个男子到心上时,少女暗暗的痴迷、幻想与心神不定。二老对于翠翠就是爱的诱惑,懵懵懂懂引发她的情感,点燃她的希望,却又使她飘飘荡荡无处归依。仿佛有无穷幻想围绕着她,快要将她化作一团炽热的幻影,

15、支撑她的却只是一个沉默而不可揣测的愿望,既无凭据,也没回音。可在寂寞的天地中,爱已经不顾一切地弥漫开,心神也在寂寞之上飞旋。少女一向紧闭的身心,此时也如花蕾,烟雨中将开未开。此时定格于翠翠心中的爱情是具体的,也是飘忽不定的,让她把捉不定,少女的羞涩,不可知的未来又让她不敢敞开心扉。于是,这个灵秀、乖觉、明慧、清纯的少女既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又在其人生道路迈出的第一步中混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预示着结局的悲剧。这是沈从文的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4.延伸扩展: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以学生讨论方式进行)。多媒体课件显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明确:诗经郑风子衿表明一位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悠悠我心”表明绵长的忧思,表明女子内心对情人想念不已。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