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

上传人:窝*** 文档编号:201018155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第五章诊法述要(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诊法述要l“望而知之谓之神,l 闻而知之谓之圣,l 问而知之谓之工,l 切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第一节 望 诊望 诊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 从病人的穿戴、形体、步态、举止可以获得许多粗略的信息。l一、全身望诊l二、局部望诊l三、望排出物l四、望小儿指纹l五、望舌望 诊一、全身望诊内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方法:扼要观察。目的:对病性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要点:“一会即觉”。(一)望神l1.神的概念l(1)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哲学)l(2)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现象的高度概括l 广义

2、之神l(3)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l 狭义之神1.得神l主要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呼吸平稳,面色红润,表情自然丰富,反应灵敏,动作灵活等。l意义:提示体内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虽病亦较清浅,正气未伤,预后良好。2.少神l又称“神气不足”。l主要表现:精神倦怠,动作迟缓,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两目晦滞,目光乏神等。l意义: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3.失神l主要表现:精神萎靡,语言不清,目光呆滞或晦暗无光,呼吸气微,反应迟钝,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搓空理线等。l意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衰竭,病情严重,预后较差。4.假神l 假神是垂危病人暂时出现

3、的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l主要表现:原本精神萎靡,神志不清,面色晦暗,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神志清醒,精神转佳,目光明亮,两颧色红如妆,语言不休,欲见亲人,思食所食等。l意义:提示精神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无所依附而外越,阴阳离决的表现。古人将其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两目无神,两目无神,视物大小相混,视物大小相混,黑白青红不辨黑白青红不辨精气未衰精气未衰精气衰竭精气衰竭 两目有神,两目有神,视物清晰,视物清晰,辨色准确辨色准确(二)望色l1.常色l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病色l(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l(2)赤色:主热证。l(3)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l(4)

4、黄色:主湿证、虚证、黄疸。l(5)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三)望形态l1.望形体l 主要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以及活动状态等情况。l形体强壮,肌肉充实,皮肤润泽l 内脏坚实气血旺盛l形体衰弱,肌肉瘦消,皮肤干涩l 内脏虚弱,气血衰少l形体肥胖,气少乏力l 形盛气虚之征,多属脾虚痰湿内盛(“胖人多痰”)l形痩食少,皮肤干燥l 阴虚有火之征(“瘦人多火”)l骨痩如柴,肌肉干瘪l 脏腑精气衰竭之象2.望动态l(1)动静l(2)抽搐l(3)偏瘫l(4)痿痹l观察病人的行、走、坐、卧、立等形态。二、局部望诊l(一)望头面l(二)望五官l(三)望颈项躯体l(四)望皮肤l(五)望毛发(一)望头面l小

5、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不全l 多属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所致。l小儿囟门凹陷或迟闭l 多属先天不足或津伤髓虚l小儿囟门高突l 多属实热证l头项强直或摇头不能自主l 多属风证或气血虚衰、脑神失养(一)望头面l面肿者l 或为水湿泛滥,或为风邪热毒l腮肿者l 多为外感风温毒邪所致l口眼歪斜l 或为风邪中络,或为中风(二)望五官l1.望目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l2.望耳 察肾、胆、全身。l3.望鼻 察肺、脾胃。l4.望口与唇 察脾胃。l5.望齿龈 察肾、胃。l6.望咽喉 察肺胃与肾。(三)望颈项躯体l瘿瘤l瘰疬l鸡胸l腹部深陷l腹部膨胀l臌胀(四)望皮肤l1.形色变化l正常:皮肤润泽,柔软光

6、滑无肿胀。l疾病:水肿、丹毒、黄疸、疳积、肌肤甲错、皮肤干瘪枯槁等。l2.斑疹、痈疽疔疖(五)望毛发l发黑浓密润泽l 肾气盛而精血充足l发黄干枯,稀疏易落l 肾气亏虚,精血不足l突见片状脱发l 血虚受风,或痰瘀阻滞,气血不荣l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l 肾虚或血热l小儿发结如穗l 多属疳积,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三、望排出物l 排出物指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痰、涎、涕、唾、泪及二便、经、带、汗液、脓液和呕吐物等。l观察:形、色、质、量l排出物色白清稀者,多为寒证、虚证;l排出物色黄粘稠者,多为热证、实证。四、望小儿指纹l(一)观察部位和方法l 观察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

7、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观察时,医生用左手握住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轻推其食指内侧络脉,由命关向气关、风关方向连推数次,使指纹显现,边推边观察。(二)观察内容及意义l正常指纹: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l异常指纹:l1.浮沉 浮沉分表里l2.色泽 红紫辨寒热l3.淡滞 淡滞定虚实l4.部位 三关测轻重五、望舌l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l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l舌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上蒸而成。五、望舌l正常舌象:l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一)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属舌尖舌中舌根(二)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

8、项l1.姿势l2.光线l3.顺序 舌尖、舌中、舌根、舌边l 先看舌苔,后看舌质l4.染苔l 某些药物或食物可以影响舌象,出现染色假苔。如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枇杷、黄连可使舌苔染黄;饮水可使舌苔湿润;进食、漱口影响舌苔厚薄;刺激性食物使舌苔变红。(三)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l1.望舌色l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1.望舌色l红舌舌色较正常深,甚至呈鲜红色或起芒刺,主热证。1.望舌色l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热盛、瘀血。1.望舌色l青紫舌舌质青紫,或舌上有青紫色斑块、瘀点,主阴寒、瘀血。2.望舌形l(1)老嫩:辨虚实的关键。l老舌:舌体坚敛,纹理粗糙,主实证或热证。l嫩舌:舌体

9、浮胖娇嫩或有齿痕,纹理细腻,主虚证或寒证,多见于疾病后期。 老舌嫩舌2.望舌形l(2)胖痩l胖舌:舌体肥大肿胀,主脾虚湿蕴;l痩舌:舌体瘦小薄瘪,主气血虚或阴虚。胖舌痩舌2.望舌形l(3)芒刺:舌面有乳头高突如刺,状如草莓,主热证。2.望舌形l(4)裂纹:舌面有裂沟,深浅不一,浅如划痕,深入刀割,主阴血亏虚。2.望舌形l(5)齿印:舌边有齿痕印,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虚、水湿内停。2.望舌形l(6)舌疮:以舌边或舌尖为多,形如粟粒,或为溃疡,局部红痛,多因心经热毒炽盛而成。l(7)舌下脉络:若粗大迂曲,兼见舌有瘀斑、瘀点,为血瘀之象。3.望舌态l(1)痿软3.望舌态l(2)强硬3.望舌态l(3)

10、震颤:舌体不自主的颤动。新病舌色红绛而颤动,多为热极生风;久病舌色淡白,蠕蠕微动,多为血虚生风。3.望舌态l(4)歪斜3.望舌态l(5)蜷缩3.望舌态l(6)吐弄3.望舌态l(7)麻痹:舌体麻木,转动不灵活,见于血虚生风或肝风夹痰等。l(8)舌纵:舌体伸出口外,难以回缩,多为风痰或痰火扰心。(四)望舌苔l1.望苔质l(1)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1.望苔质l(2)润燥:反映津液的存亡。1.望苔质l(3)腐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颗粒粗大,像豆腐渣者称为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颗粒细小,致密而粘,中厚边薄,为腻苔,主湿浊、痰饮等。1.望苔质l(4)剥脱苔:舌面的苔状物部分或全部脱落,多由于

11、正气虚弱、胃之气阴两伤所致。l镜面舌2.望苔色l(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2.望苔色l(2)黄苔:多主里证、热证。2.望苔色l(3)灰黑苔:主里证、里寒之重证。(五)望舌的意义l1.判断正气盛衰 通过舌质颜色、舌形、动态的变化,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l2.分辨病位的深浅 舌苔的厚薄,反映病位的深浅。苔薄多为邪气在表,病邪较轻;苔厚多为邪入脏腑,病情较重。(五)望舌的意义l3.区别病邪的性质 舌质、舌苔的颜色,反映病邪的性质。舌质红、苔黄为热证;舌质淡、苔白为寒证。l4.推断病情的进退 舌苔由薄变厚,为病势渐增;舌苔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第二节 闻 诊一、听声音l1.声音l2.

12、语言l3.呼吸l4.咳嗽l5.呕吐l6.呃逆l7.太息二、嗅气味l1.口气l2.汗气l3.痰涕气味l4.二便气味l5.经带气味l6.病室气味第三节 问诊l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l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l畏寒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l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病人虽体温正常,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等。(一)恶寒发热l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

13、证。l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l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二)但寒不热l1.新病畏寒里实实寒证证。l2.久病畏寒里虚寒证证。 (三)但热不寒l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里实热证。l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的,称为潮热。 (1)日晡潮热常于申时 (下午35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又称为阳明潮热。 (2)午后及夜间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l 3.微热发热不高,一般不超过380C,或仅自觉发热者,称为微热。l (四)寒热往来l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故又称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可见于少阳证和疟疾。二、问汗l “阳加于阴谓之汗

14、”(素问阴阳别论) l1.表证辨汗l2.里证辨汗l3.局部辨汗三、问疼痛l(一)问疼痛的部位l1.头痛 l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l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l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l巅顶痛者,属厥阴经等。 l2.胸痛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多为心肺病变。 l3.胁痛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密切关系。l4.胃脘痛上腹部、剑突下,胃所在部位痛。 l5.腹痛 l6.背痛 l7.腰痛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l8.四肢痛四肢、肌肉、筋脉等部疼痛。 l9.周身疼痛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痛。 (二)问疼痛的性质l1.胀痛指疼痛且有胀的感觉。是气滞特点。l2.刺痛疼痛如针刺之状:瘀血。l3.走窜

15、痛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多为风邪或气滞所致。l4.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血瘀作痛,或寒湿痹痛。l5.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属寒证。 (二)问疼痛的性质l6.灼痛指疼痛有灼热之感,而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l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l8.隐痛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 l9.重痛指疼痛并有沉重之感,多为湿证。l10.空痛指疼痛有空虚之感,多为虚证。l(一)食欲与食量l1.食欲减退l不欲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l纳少主要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欲食所致。l纳呆指无饥饿和要求进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则恶食。四、问饮食口味(一)食欲与食量l2.厌食厌恶食物,或恶

16、闻食味,称为厌食,或称恶食,多见于食积l3.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乃胃火炽盛。l多见于消渴病、胃强脾弱。l4.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l5.偏嗜食物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称为嗜食异物,常见于小儿,多属虫病。l1.口不渴饮:律液末伤,多见于寒证、湿证。l2.口渴欲饮:一般是津液损伤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燥证、热证。 (二)口渴与饮水(三)口味l1.口淡口中无味,舌上味觉减迟。多为脾胃气虚,或见于寒证。 l2.口苦自觉口中有苦味。胆汁味苦,苦属火,火盛则苦。l3.口甜自觉口中有甜昧。过食肥甘,滋生湿热。l4.口酸多由脾胃消化不良;亦可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三)口味l5.口涩燥热伤津,或气火上逆。l6.口咸多与肾虚、寒水上泛有关。l7.口腻如粘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粘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五、问睡眠l时间长短、入睡难易、有无多梦等情况。l (一)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难以复睡,甚至彻夜不眠,且常并见多梦。l (二)嗜睡(心神失养、邪闭心神)患者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睡。六、问二便l (一)大便l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