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范文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00876187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范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 党课讲稿-谈谈如何提高抓问题的能力 根据机关业务培训的安排,这次安排我们讲课,主要侧重提高同志们的文字水平和办事能力。今天我想围绕“提高抓问题的能力”谈点看法和体会。这是基于工作实践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机关干部,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无论是写内部材料还是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抓问题的能力”实在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在领导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人与人之间素质能力强弱的重要参照系。 一、 增强抓问题的意识 不触及问题,文章或材料就不会有深度,工作实效性也好不了。这里的前提与关键在于弄清抓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和问

2、题意识?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是指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教育大辞典上说:“问题亦称难题,泛指机体不能利用现成的知识(包括概念、规则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刺激情境。”而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或感到疑惑的实践问题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问题更多地具有客观性,是客观存在见之于主观认识的东西;而问题意识更多地具有主观性,是主观感受加之于客观存在的东西。概括地说,问题具有奠基新说和开拓新知的价值,具有推动创造和牵引发展的价值,具有激发想像和启发智慧的价值,问题

3、意识是有为之人的良好思维习惯,问题导向是有为之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既是事业发展进步的新起点,也是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抓问题是一个人提高能力素质不可忽视的要素。 哲学上讲,矛盾是问题的源头。毛主席曾经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对于我们确立关于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广泛性决定了问题的广泛性。那种无视问题的存在、回避问题甚至掩盖问题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是缺乏辩证思维和客观态度的表现。其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本质特

4、征,人类只能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进步。正确的工作方式应该是主动地揭露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在1842年5月写的集权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接着他又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再次,具有问题意识应该成为领导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只有确立了问题意识,才能够有效和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对问题敏锐的头脑,问题才能够被纳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

5、象,才能够实现它应有的价值。爱因斯坦在物理进化论中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历史上有影响、能传世的文字材料都是触及问题、观点鲜明的篇章。如写祖逖的“闻鸡起舞”,写孟母的“孟母择邻”,写匡衡的“凿壁偷光”,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曹操的观沧海、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虽已流传数代,但仍经久不衰,有些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概因为这些作品揭示的是世间规律、探寻的是人生真谛,时间

6、越久越显示出其人文价值和魅力。而那些无病呻吟、不痛不痒、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有的写出来尽管刻在名胜古迹的显眼处,也不会引起人们重视,更少有人去咏颂、记牢。如故宫墙上当年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下的那些“万寿无疆赋”,即便写得再华丽、对仗,也无人问津,真可谓过眼烟云。康熙皇帝一生写的诗词有洋洋四集之多,但流传开来的竟没有一首。最近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之前下发的参阅材料,古田会决议、谭政1944年在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22年的决定作为重要文献收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人们反对文山会海,纠治“五多”,不大爱听讲长话。但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会议、文电、报告,从来不排斥,而是持欢迎态度。

7、人们厌恶的是不解决问题、文过饰非、人与亦云的假大空的会议、文电和报告。 党的领袖人物和古今中外的文章大家都是抓问题的能手、高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始终关注当下的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根本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以问题为牵引,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认识和处理不同阶段的问题,创造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他写的大量的论著包括人民日报的社论、诗词作品,更是为人们所称道。邓小平同志讲过,理论研究就是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

8、的效果来检验。”胡锦涛同志深入研究和考察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社会实践和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理论。习近平同志早在担任地级省级主要领导时,就特别注重学习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宁德工作时所写论著摆脱贫困、在浙江工作时所著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就是最好例证。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实践,更是以问题为导向,已经和正在解决一大批长期以来似乎没有办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注意研究的重要讲话,就会发现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向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子,开诚布公、一针见血,有的放矢。他的讲话中,问题始终是个导向、是号角,既登高望远,又落点很实,解渴过瘾,振聋发聩,能引起共鸣,产生强烈反响

9、。我还看过党内几位“才子”邓拓、胡乔木和田家英等同志的传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写作的高手,很大程度上,高就高在会抓问题、善抓问题上。 如果说文字材料有主线、有灵魂的话,我觉得问题就是主线和灵魂。问题是文章的脊梁和脉络,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贬斥什么,作者的思想、观点、灵魂,都渗透在对所触及问题的认识与阐述之中了。而且一定程度上讲,对问题了解得越多、越深入、把握得越得体,文章的针对性就越强,成功的机率就越大。问题触及现实越尖锐、越直接、越突出越好;触及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越普遍、越有代表性越好;触及的问题越没有被人发现、越难解决越好。只要善于研究问题,不

10、会写材料的人就很快会写材料,写材料一般化的人,能较快地提高写作的质量。或者说,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考量的一个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二、把握抓问题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矛盾无处不在的世界,每天都要遇到各种问题。抓问题必须懂得抓问题的本质,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抓问题,必须掌握这个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

11、象看本质,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坚持在解决部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具体到我们政治工作、文字工作上,抓问题,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要“吃透两头”,这是政治机关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没有对上头精神的透彻理解,就会走偏方向;不切合下头的实际,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有人形象地说是要围绕“两个转”,一个是围着中央转,看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有什么问题;另一个是围着中心转,看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抓问题要能够看到差距、短板和弱项。深化理解上级指示要求,客观看待工作形势,学会查找本单位、本领域工作实际存在的差距。特别是要弄清楚影响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究竟在哪里,短

12、板究竟是什么。补齐短板才能有整体效益,这是“木桶理论”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和好人主义严重的人、人云亦云,就看不到差距,进而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需要指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看到差距、短板和弱项,不见得就直接反映事物的原貌,把一个时期的问题统统暴露无遗,而是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尔后有的放矢地采取从正面去宣传、引导,这种方法运用是大量的、经常的。 二是抓问题要善于抓隐患、苗头和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机关干部始终存在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类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想在党委、领导之前,谋在党委、领导之先。“先于首长,高于部队”,做到这一点就要时刻关注形势,善于见微知著,具有超前思维。要

13、锤炼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透彻的分析能力和极强的创新意识。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未发。要求机关干部要有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认真研判形势,深入分析问题,不为表象所迷惑,不为经验所束缚,不以偏盖全,盯着问题想事情、提建议、做文章。 三是抓问题要注意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看待问题提出过“古今中外”的方法,意在既要历史地看,更要发展地看。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时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告诫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和解决问题。看我们提出的问题有

14、无价值,既要看它是否对全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否是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是否是带有倾向性的难点,但最关键最紧要的是看它是否有新意。只有新,才能有时代价值和现实针对性,才能给部队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实践启迪。这一点,对于抓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军报原副总编刘书忱在讲到新闻宣传要抓问题时说,求新是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新闻就是“喜新厌旧”,就是要盯着新现象、新载体、新观念、新经验、新角度、新典型。这对于我们抓工作落实、写内部材料同样也是适用的。 以上三点是从部队建设需要出发抓问题的方面,无疑用的是战斗力标准。实际工作中,在抓问题上,还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差:一是当涉及问题与个人利害有冲突

15、时,是否能实事求是破题,是以事实为重还是以一己私利为重?这一点,对于写那些涉及切身利益敏感问题材料或起草有关政策规定时尤其重要。说假话,隐实情,回避矛盾和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维护或争得私利,这叫“利益标准”。二是当自己先入为主时,往往把已有经验和第一印象当做定论,排斥后来的不同意见,陷入主观唯心主义,阻碍了对真实情况的了解,自然也就提不出真知灼见,这叫“成见标准”。三是当领导已有看法时,或一起写材料时老同志提出意见时,往往以上为是、以老为准,明知上级领导和老同志的意见不符合实际,也不敢申辩和纠正,将错就错,这叫“资历标准”。 四是当书本上特别是文件中已有结论时,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同样把它作为提

16、出问题的依据,一图省事,二不敢担当,不是针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去修正错误,这叫“书本标准”。 五是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倒性舆论,不敢正视事实,坚持真理,而屈服于舆论压力,这叫“风向标准”。 总之,把握抓问题的本质,需要有担当的精神、分析的能力,敏锐的嗅觉、锐利的眼光,以及求实求新的作风,一定要跳出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小圈子,始终坚持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要防止和克服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努力使我们的认识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真实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三、夯实抓问题的功底。 抓问题需要有抓问题的本领,这个功底既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随着职务和岗位变化自然而然产生,需要大家在长期实践中勤学、善思、笃行,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一)提高思想理论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