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学主要内容一、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二、精神疾病诊断 精神疾病分类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 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意义:交流、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一)一、国际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ICD(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 2、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aorders DSM) 二、国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CCM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二)ICD10分类F00- 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 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F20- 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 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ICD10分类(二)F50- 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 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F70- F79 精神发育迟缓F80- F89 心理发育障碍F90-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DSM分类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6心境障碍DSM分类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9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10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DSM分类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一)CCMD-3主要分类类别1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4心境障碍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5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神经症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进食障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非器质性功能障碍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性变态)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精神发自迟滞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特定运动技能发台障碍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9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儿童社会功能障碍抽动障碍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二)CCMD-3的特点以前瞻性现场测试结果为依据 向ICD-10靠拢 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反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
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某些精神障碍暂不纳入,如性欲亢进、 童年性身份障碍等文字表达和写作格式的规范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的诊断标准(一)症状标准(二)严重程度标准(三)病程标准(四)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诊断诊断水平 单个症状 症候群或综合症 病理生理学诊断 病因学诊断诊断的概念诊断:把病人的病况纳入疾病分类的某一项目(病种)诊断目的:为了选择合适的治疗和预测疾病的后果,并有利于疾病统计和学术交流精神疾病的诊断统一的诊断标准症状学标准诊断量表的广泛运用心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精神异常的判断以群中多数人为正常的标准: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病人的表现使病人自己感到应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或纠正;这种表现即使不需治疗或者实在无法治疗,这种表现也值得给予诊断分类,并应关心其转归及顶后一、诊断依据精神疾病症状病因(生物学,心理社会)辅助检查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具体症状分析幻觉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智能障碍 二、诊断的思维过程各种感性材料知识、经验疾病本质特征辨证思维规律、判断鉴别确定诊断相应的治疗诊断诊断思维:认识疾病的理性思维阶段提出假设(诊断)推翻假设提出新的假设检验假设确立假设验证诊断三、临床实际应用两种思维方式1. 经验方式对习惯事物的固定(判断、推理)思维模式或程序优点:建立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确切性,可靠性缺点:排他性2. 理性(辨证)方式四、缺陷性思维方式在精神科的主要表现1. 缺乏辨证思维,对症状的意义和主、次关系认识不恰当。
只罗列症状2. 缺乏整体观,多轴分析和认识欠缺过分强调单一诊断3. 缺乏纵向思维,对病程意义的认识和分析不够五、精神科临床诊断的三大要素(一)症状(群)及其意义1. 症状的心理动力学症状(群)由轻到重:v神经症综合征情感综合征思维内容障碍(妄想障碍) v人格改变遗妄综合征痴呆症状的动力发展:v多疑敏感牵连观念妄想v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思维不联贯v内疚自责罪恶妄想自杀行为2. 症状的相对意义Korsakoff syndrome (遗忘综合征)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 bleuler:四A症状: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情感;矛盾意向(Association, Affection, Ambivalence, Abulia) 精神分裂症 其他精神病一级症状:(Schneider first-rank symptoms)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其他“特征性”症状二)病程及其意义Kraepelin对病程意义的强调,他对精神疾病的诊断除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外,还特别的重视和依据疾病的病程和它的转归如他对早发性痴呆的分类就是基于病程和预后特殊病程提示特殊疾病:短暂反复发作性病程:癔症、癫痫单次发作性病程:中毒性精神病、急性心因性反应。
间歇性病程:情感障碍持续性病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周期性病程:周期性精神病、月经前期综合征、周期性麻痹循环性病程:躁狂抑郁症、环性心境障碍(三)症状与病程综合考虑是减少误诊的重要因素 (现代的分类系统及诊断标准中都特别强调二者的意义)六、诊断与病案分析的一般方式(一)直接法:罗列、分析症状指出临床综合征符合某病的特征或诊断标准支持某病的诊断二)排除法:分析、罗列症状指出临床综合征某些疾病逐一指出某病的负性证据并逐个予以排除确定剩下的诊断三)等级(分级)诊断法:q神经症性精神病性q功 能 性器质性(四)观察法:症状(群)不明确,资料不完整诊断不能确立追踪、观察(待诊断)(或治疗性诊断)七、诊断思维过程搜集资料(病史、体查、精神状况、实验室) 评价资料(真实与否,正常/病态) 症状罗列发病基础 临床核心症状 (综合征)伴随症状(发生发展)诱因比较多种疾病(特性、共性)分类中的位置 (假设)疾病诊断 治疗 (单一、多轴)结论性诊断检验,修正小 结1. 症状与病程综合考虑是精神科诊断思维中的重要因素2. (核心)症状的病理心理动力学分析是当前病案分析中值得加强和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