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范文

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11KB
约11页
文档ID:200537892
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范文_第1页
1/11

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范文 提要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多个流派创立于年的北大歌谣征集处和成立于年的北大歌谣研究会,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以《北大日刊》、《歌谣》周刊、《晨报》等为阵地,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这一派的学者们,一面大声疾呼为被圣贤文化所鄙睨的民众口头文学争取地位,一面到民间百姓中搜集歌谣等作品,打破了把圣贤文化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使平民百姓的口碑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们引进了历史进化论的哲学理念,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特别是比较研究,把外来的理念和方法与本土的国学研究相结合,为后来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但这一派由于人员构成和学术思想的杂芜,终于导致了抗战爆发时解体而终结 关键词歌谣歌谣周刊童谣征集民俗学历史进化论比较研究  作为世纪末世纪初文化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年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期的年冬天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年月日《歌谣》周刊创刊,到年月停刊,歌谣运动从兴起到衰亡,大约经历了年的时间如果加上胡适于年主持复刊《歌谣》,又出了一年,总共也不过年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创刊,作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征集和研究流传于下层老百姓中间、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圣贤文化所承认的歌谣、谚语、俚语等口碑文学,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启蒙意义,应当得到充分的估价。

 北大歌谣研究会是一个松散的流派,在这个大的研究群体中,至少包括了三种类型的学者:一,是受西方人类学派影响较多的学者,如周作人等;二,是重视和提倡搜集歌谣、但就其立场而言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歌谣的学者,如刘半农、胡适等;三,是乡土研究的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常惠等  启蒙运动中诞生  在世纪末世纪初的中国,北大歌谣研究会是冲破政治和文化保守势力的笑骂和抨击,表达其观念、开展活动的在对待歌谣的态度上,歌谣研究会之外的知识界,大致上有三派人:一曰赏鉴派,这一派认为歌谣只不过是“小玩意”,不但及 于文艺的研究将来或只以本国为限,即选录代表的故事,一方面足以为民间文学之标本,一方面用以考见诗赋小说发达之迹 以歌谣研究会及其《歌谣》周刊为中心的歌谣运动,持续到年月日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开会议决暑假后归并《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至于改刊的原因,《国学门周刊缘起》写道:  国学门原有一种《歌谣周刊》,发表关于歌谣的材料去年风俗调查会成立,也就借它的余幅来记载一点消息后来寖至一期之中,尽载风俗,歌谣反付缺如,顾此失彼,名与实乖兼之国学门成立以来研究生之成绩,及各学会搜集得来整理就绪之材料,日积月累,亦复不少,也苦于没有机会发表。

于是同仁遂有扩张《歌谣周刊》另行改组之举 这个新周刊是包括国学门之编辑室、歌谣研究会、方言研究会、风俗调查会、考古学会、明清史料整理会所有的材料组合而成其命意在于将这些材料编成一个略有系统的报告,以供学者之讨论,借以引起同人之兴趣及社会之注意其组织虽于本校《国学季刊》不同,却是表里相需并行不悖的以后尚望同志随时赐教 十四年十月十日 《歌谣》周刊出到第号停刊,原来《歌谣》周刊的任务,合并到了《国学门周刊》,征集和发表歌谣的园地,被所内的方言研究会、风俗调查会、考古学会、明清史料整理会等所挤占,不仅排除了许许多多远在外地的搜集和研究歌谣已颇有成绩的会员,即使围绕在《歌谣》周围的那一彪人马,如常惠、董作宾等,也陆续风流云散了 歌谣运动派的解体,主要原因应是社会条件的变化正如胡适在十年后为《歌谣》写的《复刊词》所说:“歌谣周刊停办,正当上海‘五卅’惨案震荡全国人心的时候从此以后,北京教育界时时受了时局的震撼,研究所国学门的一班朋友不久也都散在各地了歌谣的征集也停顿了,歌谣周刊一停就停了十多年 到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决定恢复歌谣研究会,聘请周作人、魏建功、罗常培、顾颉刚、常惠、胡适诸位先生为歌谣委员会委员,但那时连会都开不起来。

直到年月,胡适才站出来重新收拾旧山河,恢复《歌谣》周刊,看起来所聘人员有些还是老搭档,但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了而且,胡适在《复刊词》里所宣布的新纲领,其基调,与当年周作人的旗号相比,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改变胡适写道:“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这园地里,地面上到处是玲珑圆润的小宝石,地底下还蕴藏着无穷尽的宝矿聪明的园丁可以掘下去,越掘的深时,他的发现越多,他的报酬也越大周作人当年宣布两种目的,而且是把“学术的”—即民俗学的目的放在第一位,到此时,胡适放弃了“民俗学”的目的,只重申“文艺的”目的,即为“给中国新文学的开辟一块新的园地”  歌谣研究会派的历史贡献  以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和歌谣研究会为中心的歌谣运动,是在世纪末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力的一翼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以《北大日刊》、《歌谣》周刊以及《晨报》的副刊等报刊为理论阵地,一开始就高扬一向被以贵族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所鄙睨的平民口头文学的旗帜,在建立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伟大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后《歌谣》周刊时代的一些团体的成员,对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周刊这一主要以文学家组成的流派的成就持较多的否定态度,但这一流派的历史贡献不会因为它所固有的缺陷而被历史所埋没。

歌谣研究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通过他们在舆论上的大声疾呼、思想理论上的搏斗和包括搜集研究阐释等富有成效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两千年来只有统治集团及其文人雅士们所创造的圣贤文化才算是中华文化的文化偏见与文化保守主义,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民文学”亦即民众的口碑文学争得了应有的地位,流传在民众口头上、传布于百姓中的民间文学,理应是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活跃、最富生气的一部分歌谣学者们的搜集和研究活动,遇到了来自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以及习惯势力的重重阻挠和困难用《歌谣》周刊编者常惠在《一年的回顾》里的话来说:他们是“委屈婉转于家庭反抗和社会讥评中间,去达到收获的目的这一贡献是历史性的 他们把历史进化论的哲学思想引入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中来,打破了传袭既久的中国儒学家们所创立和发展了的天命观哲学基础如学者们透过歌谣研究中国的社会民族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如常惠《歌谣中的家庭问题》、刘经菴《歌谣与妇女》、刘经菴《歌谣中的舅母与继母》、黄朴《歌谣与政治》等对中国家庭问题的研究,以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思想,丰富了和拓展了初创时期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架构和内涵 他们逐步把西方民俗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特别是比较研究法介绍到中国来,并使之与中国传统的国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胡适发表在《努力》周报上、后来为《歌谣》周刊转载的《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应该说是中国人写的第一篇以比较研究法研究歌谣的文章,在后来的歌谣研究中发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周作人作为《歌谣》周刊的编者,在该刊和《晨报》等发表的文字中,对西方民俗学的思想和方法的介绍,对于推进歌谣的研究也起了重要作用 《歌谣》周刊前后历时八年,虽然主要以提倡歌谣搜集渐而及于故事传说材料为要旨,但一些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白启明、刘经菴、张四维、孙少仙、刘策奇、王礼锡等,也在歌谣、传说、故事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个乡土研究的流派,并创造了至少两个研究范式:一个是歌谣的,即董作宾的歌谣《看见她》母题研究;一个是传说的,即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顾颉刚的吴歌搜集与研究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拟另文论述,这里仅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为例,略谈《歌谣》周刊在歌谣研究上的贡献董作宾在《歌谣》周刊、两期上刊行专号《看见她》两期,开歌谣“母题”研究之先河他从歌谣研究会征集到的首各地歌谣中,挑选出属于“看见她”母题的歌谣首,又从中分解归纳出“娶了媳妇不要娘”、“寻个女婿不成材”、“隔着竹帘看见她”三个母题,进行统计学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说:“我把有线索可寻特别相同的地方,详细比较一次,作出个粗疏的分类,结果发现了‘两大语系’、‘四大政区’的关系。

原来歌谣的行踪,是紧跟着水陆交通的孔道,尤其是水便于陆在北可以说黄河流域为一系,也就是北方官话的领土,在南可以说长江流域为一系,也就是南方官话的领土并且我们看了歌谣的传布,也可以得到政治区划和语言交通的关系北方如秦晋、直鲁豫,南方如湘鄂、苏皖赣,各因语言交通的关系而成自然的形势这都是歌谣告诉我们的次之,他又作内容的和地理学的比较研究,在传承路线上取得了颇有说服力、因而十分可喜的结论再次,他运用中国传统的训诂考订方法,对字、词、句、段进行考订,校正内容的合理与流传的变异从而他得出结论说:“一个母题,随各处的情 1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