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个性特点及现实意义范文目录/提纲: 一、于连的一生1 二、于连的个性特点2 三、于连的现实意义3 一、于连的一生 二、于连的个性特点 三、于连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应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 第二、人物阶级出身和性格特征对人物的言行有决定作用 第三、运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认识特定场景中的典型人物 四、结语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个性特点及现实意义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引言(导言\绪论) …Ⅲ 一、于连的一生 1 二、于连的个性特点 2 三、于连的现实意义 3 参考文献 10 致谢词 …11 摘要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于连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生动画面于连一生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于连形象的普遍性也可以给当代年轻人以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于连;个性特点;现实意义 I Abstract" Red and black" is the French realist literature founder Si Tangda representative, novel by even the life experience as a clue,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French Society of the vivid picture. Even your hope, pursuit, struggle, failure, seems to make every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even the 那夫人写了一封告密信,于连与玛蒂尔德的婚约被逼取消,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于连也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于连最后的日子是监狱中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对过往的反思,是对他整个人生的一个总结,入狱后,他头脑冷静下来,对自己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
德瑞那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伤愈后,她四处为于连奔跑,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蒂尔德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德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最后他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复杂的一生 二、于连的个性特点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由于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于连形象的局限性 于连简单的一生 ,可以简单的描述为走过一条这样的道路,即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个平民出身的有才能的青年,对拿破仑抱有极大的热情,无限的缅怀那个凭才能青云直上的时代,可是波旁复辟王朝的黑暗现实,堵塞了这条个人奋斗的人生之路他一方面鄙视贵族阶级的卑劣无能,另一方面又想跻身贵族行列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很容易导致满足与妥协,再加上他性格中的矛盾与分裂,使得这位具有平民意识的青年每每陷入社会的泥淖之中 三、于连形象的现实意义 1.是产物,还是弃物 关于于连这一艺术形象,有评论家说: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的产物,是这样的社会塑造和孕育了于连,同时又将其毁灭。
这是否就意味着于连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弃物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司汤达先生原著在《红与黑》上卷第五章《谈判》里有如下语句: “那你是不是看她啦,不要脸的下流胚?”“从来没有:你知道我在教堂里只看上帝我是不能从你这儿套出什么啦,该死的伪君子 “这么一来,前程完了,雄心完了,无所不能的教士这一好职业也完了 上面这些所言所想,也是于连刚出场就给人一种双重角色他所谓的雄心壮志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同一章节中找到答案: “多少年来,于连大概无时不对自己说,波拿巴,一个默默无闻又没有财产的中尉,靠他的剑做了世界的主人这个想法给自以为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又使他在快乐时感到加倍的快乐 可以知道,于连对拿破仑的无限崇敬,甚至是崇拜至极于连将自己平民身份和“可怜”的处境同当年默默无闻的拿破仑作比较,并且从其身上获得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而另一方面呢?于连认为要飞黄腾达,就得成为教士,成为当时再度统治欧洲的天主教的信徒而他骨子里流淌的是英雄主义的鲜血,他极端讨厌教会,是个典型的无神论者然而为了赢得别人尤其是贵族的尊敬和改变自身命运,他违心地将《圣经》倒背如流。
另外,他还弄熟了《教皇》这一宗教教义更令人迷惑的是,他故意到教堂里去兜一圈,为的是掩盖自己的真面目之后,“于连突然不再谈论拿破仑,宣布他要当教士,人们看见他在父亲的锯木厂里孜孜不倦地背诵那本神甫给他的拉丁文圣经更有甚者,在一次晚餐上于连突然狂热地颂扬拿破仑,因为这,“他自己把右臂吊在胸前,说是翻转枞树干时脱了臼”体罚自己达两个月之久这些言行反常的情节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倒错的角色表演,可以知道:于连是处于两种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封建腐朽思想和已深入民心的民主共和观念的夹缝中的可以说,他就是在这种精神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天空的我们不难知道,于连已经成为一个正反两面集于一身的统一体如此说来,于连是时代的产物了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最后被上流社会一脚揣开呢?并且,还给他编织一个“杀人罪,而且是在预谋的杀人罪”,从而置于连于死地难道是复辟势力自拆墙脚吗?其实,恰恰相反,于连华丽的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主”、“朕即国家”之类,而是另反动势力胆战心惊的民主思想、共和观念以及拿破仑精神于是,他们抛弃了于连,并想置之于死地以掩盖他们丑陋而反动的本质可见,于连更是当时专制时代的弃物。
2.于连败哉,于连胜哉 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阶级青年与封建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于连与其说是失败了,倒不如说是成功了因为旧式贵族和封建教会组织赢得的一个时代,而新兴资产阶级赢得的数个世纪和大半个世界 于连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他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他突破封建时代的宗教信仰的束缚,勇猛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他崇奉的是拿破仑、卢梭等人的思想学说正是这种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格格不入现代人的思想品性导致了于连的悲剧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陈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决不请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何幻想,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与古希腊悲剧相比,于连的悲剧可算是一种“社会悲剧”,他的性格正是在这种社会的熔炉里扭曲变形的,他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身体纤弱,为父兄所藐视,但他内心却是高傲、坚强、不肯服输,正是如此产生了悲剧于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奋斗始终都是处于封建礼教的包围之中的,时代的氛围已经改变,而他仍然对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生存法则给予了太高的期望 随着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们精神危机是现代悲剧的重要特征。
《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所展现的也就是作为物欲时代象征的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对人性的侵蚀,特别是对人的灵魂、信仰的腐蚀而在现代的都市社会,我们难道又能否认每个人身上不是多多少少有着于连思想的影子吗?现代的社会也是一个动荡变革的社会,处于时代中的人们都有着向上冲击的目标,而金钱、声明、私欲、美色这些东西依旧在我们身边萦绕,个人如果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很容易就为之所引诱而走上邪路对于于连而言,“上帝死了”宗教信仰的丧失,它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即上帝,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和生命生存的最高境界;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由于生命生存没有价值根基,灵魂无所归依,因此,人生危机四伏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体验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