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剖析楔 子课文第一部分楔子,相当戏剧的序幕这个楔子交代了蔡婆的身份和幼年窦娥的命运蔡婆,一个靠放高利贷谋生的寡妇,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窦天章抵债被迫到蔡婆做童养媳杂剧选择“卖女”作为序幕,从一开始便向读者和观众营造了一种悲剧的氛围,为后面戏剧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窦天章和窦娥的离别给人们留下了悬念,也为最后平反冤案埋下伏笔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在杂剧里,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四句或两句诗,叫定场诗接着有一段独白,叙述人物的身世和行动的目的,叫做定场白它们的作用在于介绍剧情,安定观众情绪蔡婆上场的这四句诗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广大下层民众渴盼社会安定的强烈愿望]老身(老妇人自称)蔡婆婆是也,楚州(州郡名,治所在山阳县,即今江苏淮安)人氏,嫡亲(血统最亲近的人嫡,d)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折合,抵偿)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
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老身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大概,就要)来也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读尽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万卷书,可怜贫煞马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他早年贫困在临邛(qinɡ)做客时,寡居的卓文君爱上了他,即私奔成婚后来在成都卖酒,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洗涤酒器不久汉武帝读到他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他做官),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意思是不再做卖酒的勾当,而是去朝廷当了大官当垆,坐在垆前卖酒垆,古代酒店前放酒巴瓮的土台子)[这是窦天章上场的定场诗窦天章在这里自比司马相如,饱学多识,满腹经纶虽然现在一贫如洗,但企盼有一天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功成名就,到朝廷当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封建科举制度,给广大读书人带来的梦想,为第四折写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替窦娥平反昭雪埋下伏笔]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本指西汉国都长安及其附近的地区,这里指京都)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怎奈,无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不幸浑家(妻)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财,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他数次问小生索取,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蔡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意思是说进士考试要开始了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选场,即考场),正待上朝取应(即进京考试),又苦盘缠缺少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窦天章说明将窦娥送与蔡婆做童养媳的原因,揭露了元朝高利贷盘剥的社会现实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元王朝在至元时由政府设立“斡脱所”,作为官营高利贷的法定机关,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道、豪强地主,都通过这个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地方上的土财主则开解典库(当铺)作为私营高利贷的处所私人间的借贷也按照官府所订利率计算例如借银一锭,满一年,本息共二锭;满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锭这种利息叫“羊羔儿息”满期,债户无力偿还,牲畜、房屋、田地以及妻室儿女便当作抵押品被夺走;再不够,就连及子孙、宗族和亲友。
剧作一开始从高利贷入手,从一个侧面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原因窦天章还不起蔡婆的银子,才不得不把女儿送给蔡婆做童养媳接着,赛卢医也因债务的追逼,起了坏心,企图勒死蔡婆来摆脱高利贷的束缚,刚巧被泼皮张驴儿父子撞见,酿成后面逼婚、下毒、打官司等情节高利贷始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绑在窦娥的身上]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说话之间,早来到他家门首婆婆在家么?(卜儿上,云)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做相见科,窦天章云)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照料,照管觑,q)则个(句尾语气词,一般表示祈求、希望的语气则个”是和“着、者、咱”相近的语尾助词者、着,音促,多带有命令的语气;咱、则个,音缓,多带有祈求、希望的语气)卜儿云)这等,你是我亲家了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代词,这又写作“兀底、兀得”兀的”下加副词“不”,犹言“怎的不”)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亲家,你休嫌轻少窦天章做谢科,云)多谢了婆婆,先少你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今又送我盘缠,此恩异日必当重报。
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句尾语气词,多表示祈求、希望的语气)卜儿云)亲家,这不消你嘱咐,令爱(对别人女儿的敬称)到我家,就做到亲女儿一般看承他,你只管放心的去窦天章云)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数落,责备)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嚛(yo),我也是出于无奈做悲科)(唱)【仙吕】【赏花时】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窦天章因生活所逼,撇下女儿窦娥,内心极度悲痛,临行对蔡婆千恳求、万拜托,对窦娥千叮咛、万嘱咐这段唱曲抒发了他骨肉分离的伤悲之情无计营生四壁贫”,点明骨肉分离的原因,“无语暗消魂”描写极度悲伤的心情](下)(卜儿云)窦秀才留下他这女孩儿与我做媳妇儿,他一径上朝应举去了正旦做悲科,云)爹爹,你直下的(真的舍得直,简直,竟然下的,也作下得,意即下得手、做得出)撇了我孩儿去也!(卜儿云)媳妇儿,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你不要啼哭,跟着老身前后执料(照料,料理)去来同下)第一折课文第二部分。
第一折,蔡婆出外讨债,债主赛卢医为了赖账,企图勒死蔡婆,行凶之时,张驴儿父子赶到,救了蔡婆性命但当他们知道蔡婆和家中媳妇窦娥均是寡妇之后,便生歹念,逼迫蔡婆同意他们父子分别做其婆媳夫婿,并且来到家中威胁窦娥立即成婚,遭遇窦娥坚决反对,于是蔡婆劝张驴儿父子“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这折戏又可分为四个场次净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药材铺,也给人治病)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我且在这药铺中坐下,看有甚么人来卜儿上,云)老身蔡婆婆我一向(这里的意思是一段时间以来)搬在山阳县居住,尽也静办(倒也清静)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做儿媳妇,改了他小名,唤做窦娥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肺病的别称)死了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或丈夫死后必须守孝,服饰上要有所标志,故称服孝)将除了也我和媳妇儿说知,我往城外赛卢医家索钱去也。
做行科,云)蓦过隅头(蓦过,迈过、跨过隅,墙角),转过屋角,早来到他家门首赛卢医在家么?(卢医云)婆婆,家里来卜儿云)我这两个银子长远了,你还了我罢卢医云)婆婆,我家里无银子,你跟我庄上去取银子还你卜儿云)我跟你去做行科)(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这里不下手,等甚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兀那(指示代词,那,那个兀,词头助词,可指人、地或事)婆婆,谁唤你哩?(卜儿云)在那里?(做勒卜儿科孛老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卢医慌走下孛老救卜儿科)(张驴儿云)爹,是个婆婆,争些(差一点儿)勒杀了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卜儿云)老身姓蔡,在城人氏,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因为赛卢医少我二十两银子,今日与他取讨;谁想他赚(骗)我到无人去处,要勒死我,赖这银子若不是遇着老的和哥哥呵,那得老身性命来!(张驴儿云)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你和他说去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无丈夫,我无浑家,你肯与我做个老婆,意下如何?(卜儿云)是何言语!待我回家,多备些钱钞相谢张驴儿云)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吧。
做拿绳科)(卜儿云)哥哥,待我慢慢地寻思咱!(张驴儿云)你寻思些甚么?你随我老子,我便要你媳妇儿卜儿背云)(也叫背躬,剧中角色背着其他角色向观众说话,即现在所说的旁白)我不依他,他又勒杀我罢、罢、罢,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同下)[第一场次“净扮赛卢医上”至“随我到家中去来同下)”,这段说白,叙述蔡婆外出讨债先遭赛卢医谋害,后被张驴儿父子逼婚的经过,揭露了在豺狼当道,恶霸横行,弱肉强食的元代社会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孤独无助的妇女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这段说白语言通俗,明白如话,特别是取材十分精当从楔子到本折,一下子跳过了十三年这十三年,窦娥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没有重大事件,所以剧本仅在蔡婆上场时用几句话轻轻带过,以迅速进入主要矛盾冲突,用笔十分精简但这几句话对情节发展又关涉甚大因为正是搬迁了新居,窦娥改了名字,所以考中科举的窦天章才找不到她们的去处;因为窦娥婚后不久丈夫亡化,年轻守寡而家无依靠,才有张驴儿企图霸占为妻,所以,蔡婆几句交代,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
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这南门外有个赛卢医,他少俺婆婆银子,本利该二十两,数次索取不还今日俺婆婆亲自索取去了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唱)【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忍受禁,jīn),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家境贫寒,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七岁时,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而且远离她去京城应考,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岂料至十七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二十岁的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多变,苦难接踵而来,“满腹闲愁,数年禁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她的苦难人生和忧愁心境但是,她的苦,她的愁,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因此,她只有询问“青天”:“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和天瘦”,连天也会消瘦,语出宋代程垓词《临江仙》:“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这是一首写尽愁苦的词,剧本借来抒发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多半是。
来,句中助词,无实在意义)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熳(即烂漫)花枝横绣闼(绣房,指妇女的居室闼,寝室左右的小屋闼,t),断人肠的是剔团圞(太圆,滴溜溜地圆剔,加强语气的副词,和现代口语中的“忒”(太,过甚)相近团圞,即圆圞,lun)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十分焦急的样子)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