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

上传人:火****天 文档编号:200340998 上传时间:2021-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2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2分)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他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遣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

2、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

3、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开宝六年八月,普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宋纪七,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弗及屏也 屏退B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说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专断D帝怒形于色 表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普告于帝B A 普力请与之普立于宫门 非陛下之刑赏也D 以天下事为己任 南唐后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贺C 刑以惩恶 少

4、赂其使者可也3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分别能直接表现赵普为相忠实诚信和刚毅直谏的一组是 (3分)A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 臣实预闻顾命B 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C 普叩头辞让 帝竟从其请D 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 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唐主私下送给赵普五万两银,后南唐使者觐见太祖时,赵普秘密回赠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这令南唐君臣无比震骇,达到了太祖“使之勿测”的目的。B太祖突然驾临赵普家,适逢吴越王礼到,赵普当着太祖面将礼物开启,竟是十瓶满满的瓜子金,赵普惶恐至极,太祖却笑着说“受之”。C赵

5、普任宰相十年间,多次犯颜进谏,对于哪些人应该任用,哪些人应该升迁,他总是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而他的意见往往最终被太祖采纳。D赵普被罢相后,出任外职,他向太祖上奏折赞美了太祖之弟开封尹,力陈自己并未轻议皇弟,也是对太祖表白自己的忠心。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普 因 言 外 间 百 姓 正 望 雨 于 大 宴 何 损 不 过 沾 湿 供 帐 乐 衣 耳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 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帝 大 悦 终 宴 普 临 机 制 变 能 回 帝 意 类 此(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

6、而却之。(3分)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4分)6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注】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觱篥(b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

7、(6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

8、,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为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

9、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 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 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

10、,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

11、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的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

12、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8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B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C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

13、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D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E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9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 (3分)A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B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C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 D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10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4分)11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10文言实词C11文言虚词12信息筛选D13内容归纳A4.【断句与翻译】(10分)(1)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3分。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3分止。“百姓得雨/各欢喜”和“能回帝意/类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