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200313712 上传时间:2021-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培优卷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培优卷2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n) 疙瘩(g) 硕果(shu) 诧异(ch)B卓越(zhu) 咳嗽(k sou) 嗥鸣(ho) 狂澜(ln)C喧闹(xun) 晌午(xing) 烦躁(zo) 哀悼(do)D塌败(t) 震悚(sng) 愧怍(zu) 憎恶(z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卖弄 澄清 草垛 呼朋引伴B.干涩 仁蓄 哄托 山岛辣峙C.倾诉 蓑衣 郎润 花枝召展D.骄媚 诱惑 悠远 迫不急待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炫耀,句中是贬词褒用)B. 春天像刚

2、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指婴儿出生)C.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D.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秋季百花凋零,只有菊花精神抖擞地开着。B今天,张萌和李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她们要在联欢会上表演节目。C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D遇到困难,不要着急,不要慌乱,要闲情逸致地去解决。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D礼尚往来是中

3、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5、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6.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形,“牛毛”形容雨丝细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

4、丝”形容雨丝绵长。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C.“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排比的手法,强地表达了“我”对雨的爱恋之情。D.“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饰之,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7.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B.浅草才

5、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8.根据前两句的句式特点再续写两个句子。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袋;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9.古诗文默写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二、文言文阅读10古诗词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6、君直到夜郎西。(1)诗的前两句中“ ”和“ ”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释】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7、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寄雁: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蕲(q):祈求。 瘴(zhng)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溪:相当于“烟”。(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作者所居住的地点,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B颔联作者回忆了十年前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故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友人。C颈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友人的为人和处境。D尾联以“想见”领起,写了友人人老仍然刻苦读书,并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

8、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借酒消愁。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颈联作者暗示着“友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一心为国,为什么还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意。D这首诗巧用对比,匠心独运,凸显了诗人情感,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三、现代文阅读苏醒的大地冬天,是大地的一次睡眠。立春甫过,土地,就会缓缓醒来。静静地听着,你能听到大地翻滚、抻动骨骼的声响,深沉的、粗豪的、暗哑的,隆隆地传向地面。在涌动的过程中,深藏于大地深处的温度,在上升;缓缓的,以一种缠绵、柔和的方式,布向地面。于是,地面上,吹起了醇和的风;迅速被煦暖的春气,所笼罩。原先冻僵了的

9、土地,开始消融。先前,地面冻裂的缝隙,隙沿上的泥土,酥软下来,簌簌地落进隙缝里。似是一份颤动的挑逗,内心处,掠过麻酥酥的快感。冰雪迅速化去,一层层的冰碴,变成一汪汪的泥水,整个地面,都呈现出一种滑腻的状态。明媚的春阳朗朗地照着,站立田头,你能看到土地上空,悬浮、飘逸的水汽,如烟,如雾,如梦、如幻,浅浅地,书写出一个春天的童话。大地苏醒了自己的寂寞。空气中,飘荡着新鲜泥土的腥气。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泥土的腥气”刺鼻,只是觉得新鲜,如处子柔嫩的肌肤般的新鲜。这种“腥气”,是一种生机,是一种春天的召唤。那些乡下农人,嗅到了。于是,他们走出家门,行走在田野上。走走停停,脚步轻快而舒缓;左瞧右看,弥目是融

10、融的瑞气。从容而悠然,满足而欣喜。深深地呼吸着,让这种泥土的气息,饱满着自己的胸腹。有时,他们甚至于会站立高处,大喊一声,以抒发他们内心的欢愉。声音嘹亮,四野荡漾,为田野平添了一份生机。脚踏在土地上,内心深处,就油然而生一份温存抚摸般的感觉;于是,便低下头,细细地端详着脚下的土地。眼睛里,充满了爱;鼻翼,则不停地噏动着,用力地去嗅取那土地的芬芳。然后,满足地颔首、展眉,一脸的舒坦和满足。 土地,变得越来越松软,松软出一种生发的力量那是“泥土香”积蓄而成的力量。这种力量,在运动,在生长。他们知道,用不了几天,脚下的土地,就会生长出青青的芳草,就会开放出灿烂的花朵。那个时侯,泥土的芳香,就会变成满

11、地的青草香,和漫山遍野的花香了。一场春雨,不期然地,悄然落下。大地,完全被湿润了。土地,透射着一种清新的亮度;泥土的芬芳,愈加弥漫。一个人,行走于阡陌间,空气润润的,湿湿的。空气中的那份湿润,像一场熨帖的抚慰,满是柔软和温存;天地宁静,人心亦静。低下头,一株小草,已悄然地钻出了地面,草尖上,还顶着一抹湿湿的泥土,好似遮住美梦的一顶斗笠。好纤弱,好纤弱,仿佛经不起一缕春风的吹拂,怕吹破了小草那春天的梦。轻轻地,捏出小草,放于鼻端,草的清香,泥土的芬芳,便游丝般地钻入鼻孔,痒痒的,感觉春意,即如一条蠕动的小虫,在身体内蜿蜒着。事实也确然如此,看看身边的土地,一些地方,泥土浅浅地隆起;松软的地面上,

12、已然出现了一些细小、淡弱的迹痕,那正是虫儿留下的足迹。虫儿,在泥土下钻动,在地面上爬行;一条虫儿,最是贴近泥土,也最是懂得享受泥土的味道了。土里生,土里长,餐饮的全是泥土的芬芳。不远处,草花已经开放,红的、黄的、紫的,色彩缤纷着田野。花儿是那样的清美,你得屏住呼吸,怕呵出的气息,弹破了花瓣的娇嫩的花片。花儿周围,是湿湿的泥土,润润的泥土,泥土的芬芳和花香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别的味道,那,或许就是春天的味道吧。也正是这样的复杂的味道,把春天,永恒地留在了人间。春风,使大地,彻底醒来了。12.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想感情?(3分) 13.阅读第段,结合文段具体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春回大地之美景的。(3分) 14.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低下头,一株小草,已悄然地钻出了地面.草尖上还顶着一抹湿湿的泥土,好似遮住美梦的一顶斗笠。 15.结合全文,请说说本文开头和给尾的作用。(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