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昆课后思考题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2.91KB
约25页
文档ID:199866612
普昆课后思考题_第1页
1/25

普昆课后思考题第7章1 .何谓胚后发育、孵化、变态、化蛹、龄和龄期?(1) 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2) 孵化: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或若虫)冲破卵壳而孵出的现象:(3)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随着生长发育"量〃的积累, 而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质〃的改变的现象;(4) 化蛹:末龄幼虫最后一次脱皮变为蛹的过程;(5) 龄:从卵内孵化出的幼虫至第1次蜕皮前称为第1龄幼虫(或若虫),以后每蜕皮一次 即增加1龄,即虫龄;(6) 龄期: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2. 昆虫有那些变态类型?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根据成虫与幼虫体态的分化、翅的发生,以及幼虫期对环境的适应等,可把昆虫的变态:(1) 增节变态: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原尾纲,特点是由幼期发育到成虫期,腹部的 体节数随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2) 表变态: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等不同外,其它方面无明显变 化,而且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3) 原变态:翅亚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蛇目其变态特点是从稚虫转变为成 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再经过一次脱皮才转变为真正的成虫;(4) 不完全变态:又称为直接变态。

一生经过卵期一幼期一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翅在幼 体的体外发育,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逐渐显现出来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最主要 的变态类型:① 半变态:幼期水生,称为稚虫,幼体在体型和取食、呼吸、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 面,均与成虫明显不同;② 渐变态:幼体阶段特称若虫,与成虫均为陆生幼体在体形、行为和习性、栖境等方 面均与成虫期十分相似;③ 过渐变态:与渐变态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末龄若虫阶段不吃不动,类似于全变态类的 蛹期,故特称为“拟蛹”或“伪蛹”是由不全变态向全变态进化的过渡类型5) 全变态:一生经过卵期一幼期一蛹期一成虫期4个发育阶段幼体与成虫期在形态、 行为和习性、栖境等方面大相径庭,翅在幼体体内发育,特称为幼虫;(6) 复变态: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变态方式,比全变态更显复杂一些主要是各龄幼虫由于 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体态上也发生了明显分化3. 幼虫有那些类型?它们各有何特点?(1) 原型幼虫:原始性无翅昆虫的幼期,腹部脏节上或多或少地保留有不同形状和功能的 附肢(如针状突、弹跳器官),通常也称为若虫;(2) 同型幼虫:渐变态类昆虫的幼期,翅、生殖器未完全发育,在体形、栖境、生活习性 等方面与其成虫极为相似,属典型若虫;(3) 亚同型幼虫:半变态类昆虫的幼体水生,腹部具有适应水生的临时性构造一气管鲤(非 附肢演变而来),但与同型幼虫有许多相似之处,通常称为稚虫;(4) 过渡型幼虫:仅属原变态的蜉蟾目,其幼体水生,腹部气管鲤由附肢演变而来,也称 为稚虫;(5) 异型幼虫:全变态类昆虫的幼期与其成虫在体态、食性、栖境、行为和习性等方面差 异显著,属于典型幼虫。

其中又分为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等4. 蛹期有何生物学意义和生理特点?蛹有那些类型?(1) 生物学意义:蛹是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必须经过的特有的静息虫态2) 生理特点:①从幼虫到蛹到成虫器官经历了剧烈的变化;②蛹的抗逆力较强,许多昆 虫以蛹期度过不良环境;③蛹期内部进行着剧烈的旧组织解离和新组织的发生3)类型:①离蛹:又称裸蛹翅、附肢与蛹体分离,不紧贴于蛹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可以活动;② 被蛹:翅和附肢紧贴于身体上,不能活动化蛹时分泌的黏液硬化形成1层硬膜,使腹节不能扭动;③ 围蛹:蛹体为离蛹,但体外被末龄幼虫的蜕形成的蛹壳双翅目蝇类特有第8章1 .羽化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末龄若虫或稚虫)蜕皮而出的现象2. 性二型现象和多型现象(1) 性二型现象:雌雄两性个体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在个体大小、 体型、体 色、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2)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3. 性成熟和生殖力,补充营养(1) 性成熟:成虫体内的性细胞发育成熟并已具备生殖能力o通常雄虫性成熟较雌虫为早;(2) 生殖力:昆虫繁殖后代的能力。

其大小既取决于种的遗传性,也受生态因素的影响;(3) 补充营养: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细胞的发育不可缺 少的成虫期营养4. 产卵前期和产卵期(1) 产卵前期:成虫从羽化到开始产卵时所经过的历期;(2) 产卵期:从开始产卵到产卵结束的历期第9章1、 世代和世代历期,昆虫的寿命(1) 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 史,又称为生命周期;(2) 世代历期: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3) 昆虫的寿命:昆虫的卵(或幼虫和若虫)从离开母体到死亡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世代重叠:多化性昆虫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的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局部世代: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化性的现象2、 化性和部化性(1) 化性:滞育性昆虫受遗传性决定在1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和完成1代所需要的时间是固 定的,特性称为昆虫的化性;(2) 部化性:2年以上才能完成1代的昆虫的特性,其年生活史只包括部分虫态的生长发 育过程3、 昆虫的生活史昆虫的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 年史4、 休眠和滞育(1)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出现停滞,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 恢复生长发育的现象;(2)滞育: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①专性滞育:又称确定性滞育 属这种滞育类型的为一化性昆虫,滞育虫态固定不论当时外界环境条件如何,按期进入 滞育,已成为种的巩固的遗传性;②兼性滞育:又称任意性滞育这种滞育类型的昆虫为多 化性昆虫,不一定每一世代都滞育,滞育的虫态一般固定当时的不良环境对滞育具有诱导 作用,但其种的遗传性有一定的可塑性5、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外因:(1)光周期:一昼夜中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一般以光照时数表示光周期 与其它自然生态因素相比最为稳定,是影响昆虫滞育的主导因素临界光周期:引起昆虫 种群中50%的个体滞育的光照时数)(2)温度、食物、湿度等:低温能诱导冬季滞育的发生,高温能诱导夏季滞育的发生;昆 虫取食不适宜的食物或食物不足时,也能促进其发生滞育内因:(3)激素:①卵滞育:雌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环境的剌激,促使脑神经分泌细胞分 泌脑激素(活化激素),活化咽下神经节,使之分泌滞育激素,通过血液传递至卵,使雌虫产 下的卵成为滞育卵② 幼虫和蛹滞育:幼虫和蛹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脑神经分泌细胞不分泌脑激素,前胸腺不被 活化,不能分泌蜕皮激素,使幼虫和蛹的发育受到抑制而形成滞育幼虫和滞育蛹若经过一 段时期的低温等剌激,便可活化脑神经分泌细胞,促使其分泌脑激素,进而活化前胸腺,使 之分泌蜕皮激素,解除滞育进行变态脱皮。

③ 成虫滞育:成虫在不良环境下,脑神经分泌细胞的分泌受到抑制,不能分泌脑激素,咽侧 体不被活化,不能分泌保幼激素(促性腺激素),促使性细胞和性腺发育受到抑制而滞育 待经过一段低温等剌激后,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活化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便可促 使性腺和性细胞发育而解除滞育第三篇昆虫行为学第10章定向的类型、趋性和昆虫钟;嗅觉定向:对挥发性气味的物质的反应听觉定向:对声音的反应视觉定向:对颜色亮度、形状、以及光波振动方向等光学信号的行为反应磁场定向:昆虫对磁场作出的行为反应昆虫对外界因子(光、温度、某些化学物质等)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主要有 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等趋向为正趋性,背向为负趋性昆虫钟是昆虫体内的生物钟,即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的时间节律影响因子有光周期、温度第十一章昆虫的食性及其类型;按食物的性质,昆虫的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4种;按取食的范围,昆虫的食性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3种第十二章迁飞、扩散和携播;昆虫通过飞行持续地远距离迁移扩散是指昆虫群体因密度效应、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等原因向周围环境转移、分散的 过程,是昆虫种群行为之一。

携播是指1种生物附在另一种生物并随之转移,但并不以后者为食的现象非专性携播、 半专性携播、专性携播第十三章昆虫的生殖行为;两性聚集(最简单的两性聚集、婚飞)、求偶、交配和产卵第十四章昆虫的信息交流方式;化学通讯:化学通讯是指以挥发性化学物质为媒介的方式,如信息素 听觉通讯:摩擦发声:摩擦器和音理;鼓膜振动发声;翅振发声 视觉通讯:生物发光通讯、发射光谱或反射图样通讯、运动姿态通讯 触觉通讯:蚂蚁种间通讯:不同种类昆虫之间各种通讯交流方式第十五章昆虫对捕食者的防御方式;行为防御(逃跑、假死、恫吓和利用防御物)、结构防御(利用身体某些特化的部位)、化学 防御(毒性物质和非毒性物质两种,非毒性物质又分为气味物质和驱避物质)、色彩防御(混 隐色、瞬彩、警戒色和拟态)和群体防御(蚂蚁、蜂)第十六章社会性昆虫、竞争行为、利他与合作行为指以族群的形式生活在一起,成员分化成若干品级或型,各司特殊职能的昆虫 同种其他个体或异种动物对有限的共同资源有相同需要时,就会发生种内或种间竞争 利他行为: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或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合作:互惠、亲缘选择和回报行为提高个体间的合作水平昆虫的内部结构和生理第17章1、 昆虫体腔的来源和血窦;体腔(coelomic cavity)是昆虫体壁包围形成的内部空间,由胚胎时期的中胚层演化而来。

昆虫的所有内部器官全部浸泡在充满血液的体腔之中,所以昆虫的体腔又称为血腔(haemocoele)o昆虫的血腔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膈膜(diaphragm):背隔和腹隔,在纵向分隔成两个 或三个小血腔,又称为血窦:背血窦(围心窦)、围脏窦、腹血窦(围神经窦)2、 昆虫的组织、器官的位置;1、 体壁 在整个昆虫的表面;2、 消化道 纵贯于血腔中央(即围脏窦),它的前端开口于头部的前腔,后端开口于肛门;3、 排泄器官马氏管着生于中、后肠的交界处,为细长的管状构造;4、 循环系统背血管位于消化道背面,纵贯于背血窦中的一根细管,开口于头端,它是推动 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5、 神经系统一一包括脑和腹神经索,脑位于昆虫头部,腹神经索在消化道的腹面,纵贯于 腹血窦中,是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6、 呼吸系统一一以主气管和支气管网分布在围脏窦内消化道的两侧,背面和腹面的内脏器 官之间,再以微小气管伸入各器官和组织之中,主气管以气门开口于身体各节的两侧;7、 肌肉系统一一附着于体壁内脊,底膜下面,附肢与翅基关节,以及内脏器官的表面,是 昆虫表现各种行为的重要组织;8、 生殖系统一一主要位于围脏窦中,腹部消化道背侧面的雌性卵巢或雄性睾丸,以及后肠 两侧及腹面的侧生殖管(雌性的侧输卵管,雄性的输精管)和中输卵管(或射精管)。

内分泌系统一一即昆虫的内分泌腺体,如心侧体、咽侧体和前胸腺等,位于头部和前胸内, 咽喉及气门气管附近等图-2雌性蝗虫纵切面示内部器官的部位(仿Matheson)3、昆虫的内部结构与高等动物的区别1、 昆虫的骨骼为外骨骼;2、 昆虫的背血管位于体躯的背面,而腹神经索位于体躯的腹面,以上两者与高等动物正好 相反;3、 昆虫的血液循环在体腔内流动,所有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虫血液没有携带氧的功能; 呼吸系统为气管系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