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纬书篇的文献学考察摘要:时至今日,《文心雕龙》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并日益呈现出深入化、细致化的特点,研究范围覆盖极广,包括校勘、注释、美学、文学批评、写作学、文化史、比较学等多个方面本文拟从文献学角度对《文心雕龙》纬书篇涉及的文体进行考察给予《文心雕龙》以文献学上的重视关键词:文心雕龙;纬书篇;文献学;诸子引言《诗学》为欧洲创建了一套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则以其系统之完整性、内容之丰富性、见解之深刻性,对东方之美学、文艺学、文学批评、写作学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文心雕龙》从总体上看,是有一定文献学价值的一、刘勰及《文心雕龙》概述(一)刘勰生平刘勰,字彦和,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5)祖籍为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省莒县),因西晋末年,南北分裂,“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加上蝗灾肆虐,瘟疫流行,以至“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甚至“人多相食”[3]就在这一片萧条肃杀的气氛中,中原士人纷纷南迁,躲避连年的战乱和疾疫二)《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历来被人们称为古代文论双璧之一,鲁迅先生在《诗论题记》中亦称:“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关于《文心雕龙》的思想倾向,主要有四说:一为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杨明照、王元化等主此说;二为儒道结合说或以道家思想为主说,王运熙、涂光社等主此说;三为以佛家思想为主说,马宏山等主此说;四为以儒家为主、儒道释结合说现多数学者均赞同第四说,认为研究《文心》的思想倾向,不应偏执一隅,而应综合全书来看张少康、蒋凡、汪春泓等学者的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不仅如此,学者在佛教对《文心雕龙》影响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的只在方法论上受影响的观点,认为《文心雕龙》不仅在思想上受到佛家有无之辨和般若境界的影响,在语词注释上也渊源于佛教所以说《文心雕龙》的思想倾向以儒家为主、儒道释相结合的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二、《纬书》篇的文献学考察(一)纬书分类刘勰本篇所言之纬,意义甚广,图箓、符谶、谶语以及西汉后期谶、纬合流之纬书皆囊括无遗并将这种广义的纬书分为真伪两部分,以《河图》、《洛书》一类天示圣人将出的“祥瑞”之物为真作,而成于汉代及后世术士之手者,则被斥为伪作刘勰此分类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在其之前对纬书的认识不外乎三种:1、推崇备至,与经书等视,甚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汉“光武之世,笃信斯术”,在光武帝的影响下,刘辅“集纬以通经”,曹褒“撰谶以定礼”。
2、完全否定,主张焚毁禁绝桓谭、尹敏、张衡等皆持此态度,刘勰称“平子恐其迷学,奏令禁绝”3、以荀悦为代表,认为纬书伪中杂真,虽非孔子之作,但有取焉,“未许煨燔”刘勰主张倾向荀悦,但不等同,荀悦认为纬书伪中杂真,不主张禁毁,也不主张使用,提出“四不”,即“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言,不兴伪事”[5]刘勰则认为纬书“真虽存矣,伪亦凭焉”,是真中杂伪,“有助文章”的刘勰真伪辨的前提是,真纬是用来预示圣人将出的,是“瑞圣”的,而非配经,更何况“经足训矣,纬何豫焉”首先否定了纬书为配经之作这一沿袭说法,于此之后,又提出“四伪”:一伪,内容上的“经正纬奇”;二伪,数量上的“经寡纬繁”;三伪,来源上的天授真纬,非人力可为;四伪,时间上的“先纬后经”经正纬奇”、“经寡纬繁”实际上指出了纬书的特点,而其立论的基础则是后两者,刘勰称“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后世之纬皆托名于孔子等圣人,是以知其伪也其在《原道》篇亦云:“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缕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这正是“河不出图,夫子有叹”的原因又,刘勰认为《河图》、《洛书》孕八卦,韫九畴,为真纬之始,则必会有“商周以前,图箓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之论。
二)纬书起源1、图谶的源头既然刘勰认为纬书有真、伪之分,那么二者各自起源于何时?刘勰称“荣河温洛,是孕图纬”(真纬)以“昊天休命”的《河图》、《洛书》为图纬的源头关于《河图》、《洛书》究为何物,从古至今争论纷纷,先秦文献中就有多处记载:《尚书?顾命》: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周易?系辞》: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匡》:昔人之言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墨子?非攻下》:赤鸟街圭,降周之歧社,曰:“天命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汉代学者根据这些记载,纷纷对《河图》、《洛书》进行解说首先明确说明《河图》是什么的汉代学者,据文字记载应为孔安国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孔安国对《河图》的解说:“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这段话意思明确:《河图》,就是八卦,其后的班固、刘歆均同此说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称:“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文本和孔安国稍有不同的是刘、班二人认为《河图》是八卦之源,而非二者等同,《洛书》则是《尚书?洪范》中那六十五个字其后王充在《论衡?正说》篇道“伏羲王,《河图》从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世之传说《易》者,言伏羲作八卦不实其本,则谓伏真作八卦,非作之王充的意见更明确:《河图》是八卦,《洛书》为《洪范》九章不论《河图》是八卦,还是为八卦之源;《洛书》是《洪范》中六十五字,还是为《洪范》九章,孔、刘、班、王等汉代学者皆认为《河图》与八卦有关,《洛书》与《洪范》有关2、纬书的源头刘勰认为配经之伪作“通儒讨核,谓伪起哀平”其本意是探讨伪“纬”的源始,但客观上却指出了汉代谶纬的产生时间张衡曾说,“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9]刘勰承此观点,对后世影响颇大清闫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云:“尝思纬书盟于成帝,成于哀、平,逮东京尤炽……案或问纬起哀平,予以为始成帝何也?余曰:张衡言‘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初亦不省所谓。
读班书《李寻传》成帝元延中,寻说王根曰:‘五经六纬,尊术显士’则知成帝朝已有纬名,衡言不妄衡又言‘王莽篡位,汉事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见尤洞然”徐养原在《纬侯不起于哀平辨》中也说:“昔刘彦和著书,称‘纬有四伪,通儒讨核,谓起哀平’,自尔相洽,俱同此说虽然近代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一些异议,但均是从谶纬思想探源上将其时间推前,至于纬书起始多认同西汉中晚期3、纬书作者 关于纬书的作者刘勰认为“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八十一篇”即:《河图》九篇,《洛书》六篇,别三十篇以及《七经纬》三十六篇关于依托于孔子所作,桓谭在其《新论》中曰:“谶出《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荀悦《申鉴•俗嫌》亦称:“世称纬书仲尼作也臣悦叔父故司空爽辨之,盖发其伪也……然则可谓八十一首非仲尼之作矣[57]可见纬书的的假托问题,在刘勰之前、之后以至近代,均无异议 至于纬书究出何人之手,《正纬》中云:“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篇条滋蔓,必假孔氏此说亦秉桓谭桓谭认为纬书出自巧慧小才,伎数之人之手,他们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殆误人主桓、刘二人都强调编造纬书者乃搞阴阳五行的方技小才,这个观点,一直为学界所认可。
但是,也应看到二人的观点并非全面,编造纬书者,除数术之士外,更有俗儒,陋儒等西汉哀平之际,在政治经济上再也没有汉武盛世那种气貌,社会危机纷纷显露,为巩固统治,帝王偏爱方技术士编造的符瑞和托于天命的谶语出于帝王的信好,出于现实利益的驱动,也出于神化现实统治者的需要,一些方士化的儒生竞相投入狂热的造神运动之中呈现出“儒者争学图纬,兼复以妖言”的盛况,与至高无上的经书相配的纬书便是他们的杰作,符命谶言,阴阳五行等无不杂入其中一些名儒、大儒虽未编制纬书,但却对此十分关注如东汉郑玄在注经的同时,也给不少纬书作注《隋书•经籍志》即录有郑注《易纬》、《尚书纬》、《尚书中侯》、《礼纬》等书目再如班固对谶纬也相当精通,其整理的《白虎通义》,大量吸取了谶纬之说,宣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符瑞灾异等神学迷信思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提出的“序录”问题《正纬》称:“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故知前世符命,历代宝传,仲尼所撰,序录而已是以刘勰认为孔子虽非纬书的著述者,却为“图篆”等宝传(刘勰认为的真作)作过“序录”这一看法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至今仍不详所据,亦不见有“序录”流传下来或是刘勰认同孔子为《周易》作《十翼》,为《尚书》作《书序》百篇,而理应亦为“图篆”作过“序录”乎?究竟是实有其事,还是一种推断,只能做历史存疑,有待探讨,但刘勰此论可备学界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1]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 中华书局, 2005[2] [(战国)尸佼著],李守奎,李轶[译注].尸子译注[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3] (汉)荀悦撰,龚祖培校点.申鉴[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4] 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5] 梁启超撰,汤志钧导读.中国历史研究法[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6] (南朝梁释)慧皎撰,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 中华书局, 1992[7] 钟肇鹏著.谶纬论略[M].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8] (汉)赵岐注,黄侃经文句读.孟子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9] 刘安等 编著,高诱 注.淮南子[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0]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