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对道家思想传承的文献价值研究摘要:在庄子与郭象所处的时代,他们都选择了超越哲学的生活态度,但都不能实现,虽然思想上存在差异,但在现实中都是求而不得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大家,郭象是魏晋玄学的大师,他们生活在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的需求出发,或继承、发展或改造了道教学说,并催生了道教发展的两个高峰本文以庄子和郭象关于安命思想的对比为出发点,将二者的思想进行详细探讨,然后总结郭象《庄子注》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庄子;郭象;安命思想;道家目 录一、庄子安命思想 1(一)拒绝使命之“命” 1(二)安顺命运之“命” 2(三)悬置命名之“命” 2(四)保全生命之“命” 3二、郭象《庄子注》的安命思想 3(一)安“性”命 3(二)安“遇”命 4(三)安命的结果 5三、庄子与郭象安命思想比较 5(一)天命思想的不同 5(二)逍遥思想的不同 7四、郭象《庄子注》对后世的影响 7结语 10参考文献 11II一、庄子安命思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道法自然”,认为“道”是无限的,从始至终一直存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存在与主宰,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庄子哲学中的生命哲学是它的核心思想,探讨如何安顿人们困惑且脆弱的生命是生命哲学中最让世人受用的部分,而庄子的生命哲学对于现今社会遭遇生命困顿的人们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根据《庄子》内篇的文本资料来看,“命”具有四种应当重视的不同含义:一,使命意义上的“命”如“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这里所说的“受命”之“命”,就是使命的意思二,命运意义上的“命”如“死生,命也”的“命”就是命运的意思三,命名意义上的“命”如“命之曰菑人”的“命”就是命名的意思四,生命意义上的“命”如“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这里“受命于地”、“受命于天”的“命”,“是指天地自然的个物之所以成为个物的要素”又如“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中的 “命”在这里是生命的感受的意思,因为“子之爱亲”中自然流露出性命情愫从宽泛意义上说,性命也就是生命无疑,人们所要安顿的对象,就是生命意义上的“命”,也正是庄子所要安的“命”由此分析可知,在庄子“命”的思想谱系里,具有使命、命运、命名、生命等多重含义,相应地,庄子的安“命”哲学可以从拒绝使命之“命”、安顺命运之“命”、悬置命名之“命”、保全生命之“命”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简言之,庄子关于安顿生命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拒绝使命之“命”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庄子》文本的记述来看,庄子一生不愿做官,毅然决然的摆出了和统治者不合作的姿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读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担负国君的使命是如此的艰难和可怕,庄子拒绝担当、拒绝做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为庄子始终把保全生命放在首位世人通常所极力追求的功名利禄、权势尊位,庄子却视之为危及自身生命的罗网,因而一向选择回避甚至抗拒的做法,也就是为了保全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二)安顺命运之“命”所谓安顺命运之“命”,顾名思义,就是安然接受和顺从命运的意思,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主观精神上对自己命运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一切不幸采取安然处之、顺其自然的态度庄子认为人们安顺命运的行为实际上是德性的极致,也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如《庄子》中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养生主》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右师之“介”(断足兀立),“本来是遭受别刑所致”,是后天人为造成的不幸,但公文轩却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说这是“天也,非人也”不但如此,即使面对无法逃脱死亡的最终命运,也应当视之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即“以死生为一条”“知死生存亡之一体”,意思是说,死和生一样皆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安然处之这样做的客观效应就是“死生无变于己”、“哀乐不能入也”,自我生命实现了最佳的平和状态,生命本身也就自然得到了很好的安顿因此庄子认为安顺命运之“命”有助于实现对生命之“命”的安顿而且安顺命运被庄子视为德性的极致,可见,在庄子看来,这对于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安顿是极其重要的三)悬置命名之“命”不难理解,命名和生命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因为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要被命名,而命名不只是简单地赋予生命个体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必须将生命个体的本质加以概括并表达出来庄子对语言世界所赋予的名号是否可以直接看成精神生命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显然,庄子对此提出了质疑,如《齐物论》中所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主张对语言世界的命名之“命”做出悬置,即主张“无名”。
在庄子看来,“无名”的人是圣人,所谓“圣人无名”,也就是说,俗人是难以做到“无名”的无疑,庄子要求人们向圣人学习,做到“无为名尸”,即不为名之主,就是要绝弃求名的心思和欲望而且庄子说“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所以,“无名”之人,是根本不会在乎语言世界所赋予给自己的各种名号,如庄子所说的“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甚至被称作牛或马都无所谓,既然“无名”之人,对被称呼为牛或马都无所谓,那么对所谓善、恶、美、丑、智、愚之名就更加无所谓了实际上,他们对一切语言世界所赋予于己的名号皆不在乎,即已然超越一切名号倘若人们超越一切名号即彻底悬置命名之“命”,就自然不会做出为了求名而伤害本然生命的愚蠢行为,这无疑有益于人们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由此看来,悬置命名之“命”也是有效安顿生命之“命”的一条现实路径四)保全生命之“命”保全生命,就是要保护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绝不让自己的生命受到损伤,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的非正常死亡,以终其天年众所周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都非常看重生命,皆极力强调“重生”、“贵生”、“尊生”,其本质就是强调要尽力保全自己的生命庄子虽然在精神修养上强调要“忘其身”,但实际上庄子也非常重视肉体生命的保全,提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强调应当“保身”、“全生”、“尽年”。
不难理解,在庄子所处的动乱时代,当时的人们自然深知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威胁,那么,安顿好自己的生命,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庄子安命的主张,实质上是一种在理智的基础上,通过精神的修养使人能够安然的看开世间的变幻莫测所带来的烦恼,从而使心灵上获得自由的思想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它使一些面对命运无可奈何、悲观绝望的人从痛苦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从心灵上获得一些慰藉,从而化悲痛为力量,化悲观为积极,使人重新振作、面对新的生活,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二、郭象《庄子注》的安命思想郭象,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郭象能言善辩,才华横溢,在政治上可谓“春风得意”,曾得到东海王司马越的重用《庄子注》是郭象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据此确立了郭象玄学集大成者的地位郭象注《庄子》成功的关键在于既阐释《庄子》,而又不囿于《庄子》;对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因此,郭象思想中的安命,与庄子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所区别一)安“性”命郭象认为,人的“性命”决定了此事物之所以成为此事物的原因,在“性命”面前,人类无能为力,只能安心顺从性命的发展从此角度来说,“安`性命”与“顺性”的观点是相同的。
但是“性命”与“性”也不是完全相同,性有一种内在的因素,是一种先天的本质属性,而性命则是一种外在的显现,安性命就是一种安于性所决定的必然之命的态度,而这种性命又通过外在的“遇命”表现出来所以,这里所说的“遇命”有一部分是性命,有一部分是遇命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故圣人唯莫之制,则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性命决定万物能做到的,就是万物不得不做到的,性命决定所不能做到的,不能勉强自己去做,所以圣人的做法就是安其性命,不违背性命行事,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人的出身各有不同,有的贵为王侯,有的贱为奴隶,贵为王侯的就要安于富贵,贱为奴隶的就应安于贫贱,如果身为臣妾而不安臣妾的本分,则会丧失自己的真性不要企图改变自己的地位,这是人们无能为力改变的,人们应该各安其位,因为这是性分所决定了的二)安“遇”命一般讲“命”,多就必然性而言,但郭象所说的“命”实际也包括偶然性,即包括一切既成状态,无论是必然或是偶然,对既成状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人们也应该安然顺之在前文已经讲到“遇命”就是在事物生成变化的时候所遇到的偶然的命,同时这偶然之中又包含着一部分必然,一部分偶然,上面我们谈到了“安性命”,是指一种先天的必然之命。
这里的“安遇命”主要是指外在的偶然因素的命郭象说“则中与不中,唯在命耳而区区者各有所遇,而不知命之自尔,在神箭手的靶心中散步,,中与不中都是偶然的因素,这就是“遇命”,不是由神意或规律所决定的,知道了这一点便能安于遇命,不去刻意追求中或不中夫命行事变,不舍昼夜,推之不去,留之不停故才全者随所遇而任之生死在人的一生中也表现为偶然因素,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虽然生死已经由“性分”决定了的,但是表现在现实世界里,人还是不能通过一些规律来断定自己的寿命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而命续前火非后火,故为薪而火传火传而命续,由夫养得其极也世岂知其尽而更生哉时间是无法停留的,永远向前行进人的每一次呼吸就得到一个新的生命刚才的呼吸并不是现在的呼吸,每一次呼吸都得到新的营养而使生命继续下来前面的火也不是后面的火,所以要用薪柴使火继续下去 “遗生而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命或火时时刻刻在那里更生,时刻都是旧的完了而新的加上去这就是生死的本质,明白了这一点,人也就能安于遇命,乐观的看待生死了三)安命的结果张认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是“顺”,“生活”可以说是“顺”。
他认为,“生命的终极原因”是“分裂”,所以基本上,“命运”是在“分裂”来的,自我自制和运输这样,只要每一个根据其性质的适宜性,你可以采取世界是积极的,改变了绘画的旅行,从而实现逍遥逍遥”来自“庄子”,它具有幸福、舒适和自由的含义他认为所谓的逍遥,是行为、自然和心理的愉悦,“那是生活”的结果他反复指出,按照自然或自然的要求,坦然面对各种生活的境遇,视它们为不变的命运接受,即“命运”,可以达到自由的境界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生命”,那么万物都是自由的精神自由三、庄子与郭象安命思想比较(一)天命思想的不同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这里把命和天对举,这说明他所说的命运本身就是天命但什么是天命呢?命的日常意义是命令,它具有规定、主宰和支配等意义但在庄子看来,命并不是人的命令而是天的命令但天在庄子那里也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天不是天帝和任何意义上的人或神庄子认为,帝或鬼神也只是某种特别的存在者而不是最高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支配一切,即人和世界万物的力量其次,天也没有伦理道德的意义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天是道德的根据,因而也是人的道德的源泉,所谓“天生德于予”然而庄子认为,天并非伦理道德的化身,相反它比伦理道德更为本源,“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实际上,天在庄子那里具有多重意义天一方面指天空,也就是日月等运行的场所;另一方面天也指天地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