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题复习 (农业、农村和农民),主体学科: 主打知识:,经济常识,宏观调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劳动者权利 办事情善于抓住重点 我国的国家性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政府职能,要闻检索,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4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 举行会议认真总结了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分析了 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研究了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 增收的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党 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2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 件公布了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切实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 一步深化农村 改革,努力实现粮食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三农问题”为什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4)关系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1)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 全局 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关于农业有关问题:,(2)意义: (3)态度:,课本101页,(4)现状: 第一: 成就: 第二:问题:,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 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薄弱 环节农业结构(产业、产品)不合理 农业资源短缺 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差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村体制不健全 农产品附加值低 入世后,农业面临国际市场巨大压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最突出问题:,农民增收困难,(5)发展方向、道路和具体措施:,“两高一优”,第一:靠政策,即坚持和稳定农村经济政策,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税费改革,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 有偿流转承包经营权,第二: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3)关键靠科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 质量和经济效益,(4)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 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5)面向市场,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这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措施和增加农民 收入的根本途径),(6)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7)发展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8)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3增加农民收入:,(1)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2)必要性(为什么):,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二: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第三: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四: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五:能确保“粮食安全”,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3)措施:,第一:总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 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第二:要把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第三: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A:生产能力 B:粮食转化为加工 C: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第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企业内部增收潜力,第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第六: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和改革,第七:积极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城镇经济,第八: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挖掘农民增收渠道,第九: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搞活农产品流通体制,第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第十一: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第十二: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民外出务工 的工作,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第十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 体制保障(税费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体现的哲学观点: 体现的政治学观点:,(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普遍联系,(3)主次矛盾原理,(1)经济、政治职能(协调人民内部矛盾),(2)对人民负责,(3)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政治领导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4。
粮食安全:,必要性:,(1)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2)现状决定:,我国粮食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状态 人口多,吃饭问题是我国的头等大事,(3)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需求会更大,(4)关系到我国经济独立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 和小康社会的实现,如何认识粮价上涨?,(1)原因: (2)影响:,A:由于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农民种粮 积极性下降,B:大量耕地面积减少,C:部分粮食主产区受自然灾害影响, 造成粮食减产,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造成粮食种植 面积减少,E:国际市场上粮价大副上涨,F:粮食市场体制不健全,粮食加工和 物流业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供求关系 市场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使粮食产业 升温 扩大内需 缓解通货紧缩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如何确保粮食安全?,(1)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体系,转变 经济增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是发展 农业科学技术,(2)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3)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4)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要调整种植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搞好转 化和流通,(5)健全粮食流通体制,(6)要发挥市场调节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 宏观调控,(7)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5.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完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A:对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B:有利于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生产要素(土地 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与城镇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 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怎样完善:,A:长期稳定双层经营体制,B: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 规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C:依法、自愿和有偿平等协商流转,D: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原因: 措施:,A: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B:农业基础地位决定,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耕地是粮食的基础和保证,C: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维持 生存权的基础,D: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
我国正处于 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根据历史这一 阶段是耕地减少的最快的时期,A: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制,B: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C:改革土地征用制度,6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经济学原理:,(1)社会主义的本质,(2)市场经济平等性和法制性,(3)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稳定,(4)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动劳动者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劳动者的 主人翁地位,(5)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 发展,(6)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7)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哲学角度: 政治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2)联系观点,(1)政府: (2)党:,职能: 对人民负责:,性质: 宗旨: “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