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

上传人:u**** 文档编号:198335827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梦ۥ百姓宣讲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梦百姓宣讲稿 篇一:中国梦宣讲稿同心筑梦,代代相传一、“中国梦”的提出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发表重要讲话。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时机,共同享有梦想成确实时机,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时机” 他将近25分钟的讲话,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共获得了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阐述更一度被掌声打断。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托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29日,中选中共XX*不久的*在参观“复兴之路

2、”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实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这次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中国梦”的提出既为我们的奋斗目的给予了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又将我们的个人奋斗目的和国家的奋斗目的严密相连;通过认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使我们的认识形态建立更贴近群众,更易于传播,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理解;“中国梦”的提出还为改革开展创新树立起精

3、神旗帜。这一点表达的确实是“中国梦”的政治意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光照四邻。中国五千的文明史中有着非常强的文化共同体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体上保持了大一统格局,由此也强化了国家和天下的观念。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核心资源,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入世,追求超越本身的狭窄利益以实现群体共同利益。宋明理学所崇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足点在内,着眼点在外,其衡量历史地位的标准依然看为共同体作出的奉献。而宋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为国为民情结。在如此的文化传统

4、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作为个体的奋斗目的,对非常多中国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文化兴那么国兴,文化衰那么国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开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本人的文化,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总规划。在这个总规划下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立,促进现代化建立各方面相协调,促进消费关系与消费力、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相协调,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定要求。中国梦的提出集中表达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漂亮中国”的有机统一,表达了在中国

5、特色社会主义总规划下推进各项建立、改革和开展的必定要求。“中国梦”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史无前例,我们离民族复兴从未如此之近;面临的挑战也史无前例,民族复兴遇到的阻力从未如此之大。这种阻力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处于质变的关键节点,改革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和“险滩”。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获得根本性打破,深化改革必须克服重重难关,化解种种风险。从国际看,我们处于赶超世界兴旺国家的特别跨越时期,对全球战略格局正在产生深远妨碍,导致遏制我开展的阻

6、力空前增大,我国遭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克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只能依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力。而真正能够凝聚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唯有中国梦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蓝图。确实是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通过鸦片战争以来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决心、有才能实现这个目的。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将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

7、袖、知识分子以及一般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本人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方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立的两个百年的目的马上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能够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从1840年到2050年,200多年的时间路途遥远;建国100年的奋斗同样艰苦而漫长。但新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幻梦。中国梦将唤起人们美妙的向往,激发人们接着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由于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不仅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

8、途径一样。唯有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面向将来的精神指向。因此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开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现代化建立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梦好像美国梦、俄罗斯梦、非洲梦一样,都是世界的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群众化树立了典范。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根底上提出的。那么既然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还要提出中国梦?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是

9、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群众化的需要。毫无疑咨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述方式是认识形态的话语表达。要使老百姓在思想上,情感上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实现理论的群众化,而理论群众化的关键一环确实是话语表示方式浅显化、生活化。这就要求用老百姓喜爱听、听得适应、听得明白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正如*同志所说的,群众化“应是新鲜爽朗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梦一经提出,以及相应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一系列群众话语表述,立即遭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同时也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回应,缘故确实是这种话语转换带来的效应,理论

10、的魅力在话语转换中得到了彰显。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1. 中国梦的涵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志用如此的内涵来概括中国梦,实际上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的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由于,在这一内涵的概括中,将“人民幸福”作为核心概念纳入了中国梦的要素,首先是将中国梦提升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目前,把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开展的重要指标,而不再仅仅以增长速度、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趋势。同时,以“人民幸福”作为主旨,将经济社会开展与人的全面开展相统一,将外在的物

11、质环境的建立与社会个体以及群众的内在心理体验和感受相统一,并以此为根据,这表达了科学开展的要求,表达了人民主体地位的贯彻。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内涵的概括中,三者具有统一严谨的内在逻辑。首先,国家富强。国家是一个享有法定权利的治理单元,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标志。民族是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内部和外部治理的。国家富强是和国家贫弱相对的。同时“富强”是一个比拟级,是与西方兴旺国家相比拟而言的。“富”是指国家的财富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强”从历史上看,是指国防力量,“强”是以“富”为根底,正所谓“富国强兵”,这是硬实力。从如今的观点来看,还应包括软实力,即文化的力量。第二,民族振兴。

12、与国家不同,民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民族振兴是与国家从不同层面讲的。民族振兴是与国家强盛相联络的。从历史上看,关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贫弱了,民族也就衰落了。从1840年开场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民族也就衰落了。所以这里的民族是指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篇二:杨俊生中国梦宣讲稿中国梦“一炉暖天下”宣讲稿杨俊生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您们好!我叫杨俊生,今年62岁,农民出身,任过乡长,当过房管局领导,如今是聊城市老科协总工程师。本应安享天伦之乐,可有一件事让我难以放下,这确实是我“一炉暖天下”的梦。下面请听我的讲述吧。中国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象的说农民生活四要素:钱袋子、粮

13、囤子、菜篮子、暖房子,前三项已明显提高,但在冬季取暖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潜心研究,制造了中国节能地暖炉,获得了国家专利,无偿地献给农民,并致力推行。节能地暖炉确实是在室外设置进风、排烟口,利用农田废物做燃料,放入房中地下炉体内,在控氧情况下持续散热,到达平安卫生的取暖效果。其优点:1、建炉花费少,只需50300元,一次投资多年受益;2、省工省事效果好,一次填料供暖十几天,室温在20度左右,一冬清理一次灰;3、节能环保,每炉一冬节煤、除废各在一吨以上,柴质燃料二氧化碳释放量仅为同重标煤的0.34,不像煤烟含有硫等有害气体,减排效果明显。4、循环利用,每炉一冬可产草木灰约200斤,能肥田,对

14、土壤中的有害金属粒子也有吸附作用,可减轻其污染危害。说起地暖炉制造要追溯到2000年,那时,我创办了一处农业示范基地,寒冬,房内烧着两个煤球炉,仍冻得身体发抖。望着那些废柴草,决心探究用农田废物取暖的新方法。说时容易那时难,挖土、和泥、垒砖弄得满身泥灰,戴坏了十几幅手套,手依然被磨的起泡流水流血。通过三个冬天几十次探究,终于成功。田野飘雪,室内如春,我战胜了严寒。农民是怎么样过冬的呢?2003年冬天,我对鲁西三个村的取暖做了调查:884户中,燃煤球做饭兼取暖的户为45%,室温仅24度,时间60天,用煤已达28万斤。好房子因冷不能住,几代人挤睡在厨房大炕上。学校里学生冻的脸红手肿,上课跺脚驱寒。

15、年老病弱者更是冬苦难熬,这也是农村冬季死亡人数上升的缘故之一。那些废柴草成了垃圾、污染源。这些现状令人眼热心酸,也使本人增添了决心和责任,决心将技术传授给农民。我印发材料进村推行,骑车走过万里路,到过周边四个县的百余个村庄,办技术讲座指导农户建炉。办讲座百余次,发材料数万份,受益者不下十万余人。群众说:“这个方法真好,不用煤不用电,家家户户都能办,省钱又温和,环保还平安。”我又在网络上公开了技术和,现存记录有一千五百多人次,涉及北方寒区近百个县市;我发表文章;参加省、国家有关会议;接待外地团体和个人前来观学,已有数百人次,他们纷纷写了感激留言、感激信;也亲身到外地传授技术,被湖北、河南、山西、山东的七个市县聘为参谋、工程师,这些做法,使技术传得更快、更广。好多事至今难忘,现讲述三件。2007年十二月一天的下午,我接到,他说:“俺姓蒋,是沙河崖村人,父亲因腿疼住院,要回家过年,想请您协助建个地暖炉。”我说“既然急用,下午就建吧。”我明白沙河崖村是当年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所在地,骑车十几里路来到村头,老蒋把我迎进他家。备料、挖坑、垒炉紧张有序,天非常晚了才把炉建好。我谢绝挽留,返回时顶风下雪,夜黑黑,雪茫茫,一个老者要躲避过往车辆,还怕滑倒掉进路旁深沟里,只能靠路边用树木辨识方向,探究着推车费劲前行,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