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详解 (重定向自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目录 1 李世民简介 2 李世民的生平o 2.1 一、少年时期o 2.2 二、晋阳起兵o 2.3 三、一统天下o 2.4 四、夺位登基o 2.5 五、治国方略o 2.6 六、渐不克终 3 李世民的经济政策o 3.1 均田制度o 3.2 赋税制度o 3.3 商业政策 4 李世民的民族政策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汉族,唐朝第二位皇帝,出身陇西带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父唐高祖李渊,母窦皇后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100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庙号太宗,死后传位唐高宗李治葬于昭陵李世民的生平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陕西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厥人的入侵唐高祖李渊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最终统一中国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辟弘文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一个小内阁。
长孙无忌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来源请求]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世民曾在李建成东宫饮酒,吐血数升,怀疑李建成下毒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而建成、元吉诸子则遭诛杀并从宗籍中除名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当年十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 贞观二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无效),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李世民的经济政策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均田制唐太宗已明确规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因授田面积不足,在需要依耕的狭乡地区也不再加倍授田唐代还规定,凡迁徒及贫无以葬者得出卖永业田,狭乡迁到宽乡者得卖口分田(即北魏的露田),这就扩大了土地买卖的范围 唐太宗均田制的实行是,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唐太宗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唐初施行租庸调制时,运作良好,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收入稳定但自安史乱后,户籍失修,生产破坏,国家支出大增,旧有的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不得不以两税制取代之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李世民的民族政策 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