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详解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目录 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2 习得性无助的相关实验 3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习得性无助的相关实验 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尔 Steven Maier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进行了形成该理论基础的首次实验 塞利格曼和梅尔合作进行电击狗的实验,以观察狗的反应 实验分A/B两组,A组的狗对接受的电击无法控制、无法预测(实验人员随机,无规律的实施电击),B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权(如对狗狗进行有规律的电击或给狗设置逃脱的条件躲避电击)。
之后,狗狗被放置于一个笼子里,中间由一道低矮的障碍物隔开(下面都称为“双分电击笼”);笼子的一边通电,另一边不通电,只要跳过中间障碍物就可以免受电击(Cherry, 2017)当研究者打开电闸时,有意思的情景出现了:A组的狗(实验中无规律电击并无处可逃的狗)根本不尝试跨过障碍物到安全的另一边去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现象,塞利格曼和梅尔又进行了一项新实验,将若干个新狗狗分为三组: 第一组:系上链子一段时间,不进行电击; 第二组:系上链子后进行电击,但狗狗可以通过鼻子按压面板而避免遭到电击; 第三组:系上链子后进行电击,但狗狗无法躲避电击 一旦这三组狗狗完成上述初步实验,将这三组狗狗依次放在双分电击笼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狗狗很快就明白自己只要跳过障碍物就可以避免电击;但几乎所有来自第三组的狗狗从头到尾未试图跨越障碍物这些狗狗基于之前的经验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躲避电击的折磨,于是放弃尝试(Seligman & Groves, 1970) 这些结果在狗狗身上得到确认后,塞利格曼和梅尔又对小鼠进行了相似的实验 正如对狗狗所做的一样,研究者将一批小鼠分为三组进行训练;一组小鼠接受电击但可躲避电击,一组小鼠接受电击但无法躲避电击,一组小鼠不接受电击。
可躲避电击”组小鼠可通过按压笼子上的杠杆避免电击,“无法躲避电击”组小鼠可按压杠杆但仍遭到电击(Seligman & Beagley, 1975)之后,三组小鼠依次被放在另一个笼子里,接受电击笼子里有一个杠杆,当小鼠按压时就可躲避电击 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上述电击狗实验的结论:在初步试验中“无法躲避电击”组小鼠在后来的实验中从不试图躲避电击,而其他两组的小鼠大部分成功躲避电击那些从不试图躲避电击的小鼠表现出的行为属于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即使眼前有潜在逃脱恶劣情境或痛苦的方式,它们也视若无睹 大象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当训练师在大象年幼时就对其进行训练,用一根绳子将幼年大象的一条腿拴在一个杆子上大象在开始数小时甚至数天内试图挣扎挣断绳子,但最终发现无力挣脱时放弃挣扎,乖乖地待在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里(Wu, 2009)但当大象长大之后,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挣断绳子,但长大后的大象却从未尝试过一旦大象在幼年时期习得自己的挣扎努力是无用的,就不再试图去挣断绳子了人的表现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
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法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 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心灵偏差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绝大多数儿童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有些儿童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有人监督自己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上"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