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抑扬结合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手法简介】什么是抑扬结合?“抑”者,贬抑也,“扬”者,褒扬也,“抑扬结合”是一种写作手法也,包括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两种形式1.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落笔,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这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歌第一、二两句正面描写了梅花之美,第三、四两句使用虚写,进行推测,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这就使用了欲扬先抑手法2.先扬后抑,则是与之相反的布局,是指先对事物或人进行褒扬,然后再予以贬抑,写出其讨厌憎恨它之因,使用先扬后抑,意味深长,印象深刻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第一、二句描述了本就“清明时节”,偏又赶上雨天,于是细雨朦胧,就使得雨中“行人”心绪黯淡,这就使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手法,为我们创设了一种伤感氛围于是,“行人”不禁想到找个小酒店,歇脚避雨,小酌三杯,烘干淋湿的衣服,解心中春寒,驱散心头愁绪,这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借问酒家何处有”了。
随后诗人使用了留白手法,直接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了我们“行人”去处,“杏花村”者,字眼明艳,让人眼前一亮,顿时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气息,一下子就改变了人们的心境总之,这首诗第一、二两句给人以“抑”感,到第四句就转入了“扬”,实现了先抑后扬、阴雨转晴也高考链接】(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写了山泉美妙的声音与奇异的色彩,在结构上与上面的描写形成抑扬关系,也为下文称赞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古诗展示】到京师杨载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古诗鉴赏】诗歌首先描写了初春时节,京城里春雪乍消,荠菜刚刚破土而出,顶戴着欣然之色,这里以细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勃然生机,并以纯然的景物描写,暗含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此言也,乃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也诗歌第二句描述了既是“角门”,又身处“深巷”,所以人迹罕至,故而“少人行”了,这里描写了诗人寄居偏僻小巷,暗示了诗人生活不顺,前景黯然,遂流露出淡淡的落寞神情。
此二言也,情感上呈现了明显的先扬后抑,并形成了鲜明对比③④.诗歌第三、四句,此时此刻,从柳梢枝头传来一声清脆的黄鹂鸣叫,将诗人初露乍现的失意落寞,一下子荡涤而尽,且让诗人的失意情绪,再次陡然升起,从而抑后再扬,让诗人感到了无限生机;而这“春来第一声”者,明显有象征意义,它使诗人充满了向上向前的生活新希望也总之,诗歌第一、二句就使用了先扬后抑手法,诗歌第三、四句继续使用扬笔,就使得这首诗呈现了先扬后抑再扬的趋势古诗展示】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古诗鉴赏】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成为世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勾践终于灭掉吴国,实现了复国之兴当李白南游越中,凭吊古迹时,满腹感慨,遂写作了《越中览古》,在诗中,李白选取了这一历史中感受得最深的两部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诗歌第一句平平叙述,点明题意,说明了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那就是越王勾践大败吴国,班师回朝诗歌第二、三句,分述了“战士还家”和勾践还宫的情况敌人消灭了,国耻洗雪了,于是战士们都凯旋还家尽锦衣”者,表明战事已经结束,战士们无须再穿铁甲了,而是穿锦衣;同时,这也将越王和战士们得意归来胜利的喜悦和骄傲神情,都烘托出来。
而越王勾践班师回国,不仅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美人如花,遍布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不仅“宫女如花”,而且满“春殿”,这就极力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醉人的景象,同时看到这骄奢淫逸的现状,读者能不联想到勾践昔日卧薪尝胆的景象么,这就暗示了越王已把昔日耻辱忘得干干净净诗歌前三句描写了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诗歌到此一直处于“扬”中诗歌第四句陡然跌落,将昔日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一笔勾销,只剩下几只鹧鸪在老城废墟上飞来飞去了,于是就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淋漓尽致表达出来,诗歌第四句使用了“抑”也总之,这首诗前三句竭力渲染了昔日繁华,而结句则写后来的荒凉,就将昔时繁盛和眼前凄凉,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作了鲜明对比,这就使用了先扬后抑手法,深刻表达了主旨古诗展示】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诗鉴赏】王昌龄这首诗题目为《闺怨》,乃是写“闺中之愁”也,然而诗歌开篇即朗朗而言“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与题目背道而驰,其实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描述一段感情历程的转变,写出这位闺中少妇从初始的“不曾愁”到最后“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达到欲抑先扬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首先描写了“闺中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她精心打扮,登上翠楼,这里的高楼,就正衬了少妇贵族身份也,且与后面的“觅封侯”遥相呼应第一、二句描述了少妇之乐,是为了反跌后文之后悔青春虚度、夫妻分离而蓄势也第三、四句描写了少妇登楼览眺,看到了陌头柳色,于是遂引发了少妇的联想,这里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品味,去体会,去补充估计她由“杨柳色”而想到了当年与丈夫折柳赠别,为了夫荣妻贵而激励丈夫建功立业,拾朱紫以图荣显,她想到了柳絮翻飞,花残春谢,蒲柳易衰,青春易逝,人生易老,于是她产生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想法如此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这里就采用了先扬后抑手法古诗展示】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古诗赏析】《村夜》者,使用白描手法,信手描画了乡村夜景也诗歌第一、二句意思是说,在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里,小虫在窃窃私语着,而村南村北,已是行人绝迹霜草”者,点染了秋色浓重,让人似乎看到了深秋肃杀的簌簌罡风,露水凝为白霜,但见枯草萧萧,一派凄凉虫切切”者,使用了以声衬静手法,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寂静。
这鲜明勾画了村夜特征,虽是纯然写景,却让人于字里行间感觉出诗人所透露出的淡淡伤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萧萧之景所透露出的落寞感情,比直抒胸臆更富有韵味,正是寓情于景之长也此二言也,就使用了抑笔诗歌第三、四句意思是说,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月光皎洁,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荞麦花开得简直就像耀眼的白雪诗歌第三句将笔触由村庄转向田野,是前后两联的转折,它结束了对村夜萧瑟暗沉的描绘,骤然转换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爽然画面诗歌第四句描写了这幅画面景象,但见一轮圆月,清辉朗照,月光下一片银装素裹,而那一望无际的荞麦田,灿烂如银,耀眼似雪此二言也,就使用了扬笔,颇给人以清新恬静、明明朗朗之感总之,在这小小尺幅之中,后二言的奇丽壮观与前二言的萧瑟暗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诗人将自然景物的变换和人物感情的变化,浑然天成、毫无斧凿得衔接在一起,这是先抑后扬的妙用也古诗展示】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古诗鉴赏】韩愈的《春雪》,最大特色在于使用了拟人手法和先抑后扬手法诗歌第一句意思是说,新年已至,却没有看到一点芬芳鲜花,这里体现了诗人的抱怨遗憾和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这就暗暗使用了“抑”笔也。
诗歌第二句意思是说,二月时分,诗人惊见草芽,诗人在焦急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的惊喜神情跃然纸上,诗歌气势自此开始向上升扬,这就使用了“扬”笔也诗歌第三、四句意思是说,白雪嫌春色太迟太晚,于是纷纷扬扬,穿树飘扬,故作飞花,装点春色,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同时面对此景,诗人欣喜之色展露无遗;这里诗歌就已经“扬”到了最高点总之,这首诗使用了先抑后扬手法,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春雪和春色的喜爱之情鉴赏练习】一.(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南宋]陈与义[注]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方隅亦胜哉!注 陈与义,洛阳人1129年夏天,诗人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
公元1130年,随车驾返回临安,此诗为渡钱塘江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楚客”原指身遭放逐、流落他乡的屈原,此处是诗人自称,时中原尚未收复,诗人仕宦江南B.颔联写摇桨渡江,远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诗人用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C.颈联寓情于景雨后初晴,吴山明朗,云雾尽散,红日高照,海门开敞,象征国家复兴在即,光明在望D.尾联呼应首联,先抑后扬,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由个人前途上升到国家命运,拓开了格局,深化了主旨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练习答案】一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