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疏曰:天下群司猥多,不可不审得其人也典谟曰“无旷庶官”,言职之不可久废也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今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臣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此王政之急也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自士已上子弟, 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亟定其制,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禹、稷躬稼,祚流后世伊尹古辶名臣,耕于有莘;晏婴齐之大夫,亦耕于海滨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废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若百工商贾有长者,亦皆归之于农。
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仲尼有言: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然则尊其道者, 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节选自晋书傅玄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者圣帝明王/ 贤佐俊士 / 皆尝从事于农矣/ 王人赐官冗散 / 无事者不督 / 使学则当 / 使耕无缘 / 放之使坐食百姓也B. 昔者圣帝明王/ 贤佐俊士 / 皆尝从事于农矣/ 王人赐官 / 冗散无事者 / 不督使学 /则当使耕/ 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C. 昔者圣帝 / 明王贤佐 / 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 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 / 使学 /则当使耕/ 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D. 昔者圣帝 / 明王贤佐 / 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 王人赐官 / 冗散无事者 / 不督使学则当 / 使耕无缘 / 放之使坐食百姓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典、谟,两种文体,典以记国之大事,谟以载谋略之言,典谟泛指古圣贤遗留的训诫B. 伊尹,商初的贤相, 为商朝的建立和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后人奉祀为 “商元圣”。
C. 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坐于南边D. 百工,西周用以称工奴,后成为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也可指官的总称,即“百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傅玄认为国家官署众多,用人必须谨慎,职位不可久废;那些士族子弟,要入太学从师学习,再根据其才能的优劣安排使用B. 傅玄推崇先王之道,认为各行各业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虽也提出社会需要商贾以利货物流通,但对商业还是有些轻视的C. 傅玄认为尊儒贵学是兴邦治国之本,认为学校的仼务是培养能“弘道” 的儒学人才,倡导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能死读书D. 本文综合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客观分析了国家现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尊儒尚学、兴农重耕的理政主张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令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2)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参考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对于)各个官员身患疾病超过一百天还没痊愈的,应该让他们离职,给他们优厚的礼遇和俸禄,尊崇慰问他们,痊愈之后再加以任用。
2) 汉魏时不确定他们的职分,百官的子弟不研习儒家经书却致力于交际(或:结交朋友) ,不知道处理公务却白白地(或:空)享受俸禄参考译文傅玄又上疏说:我听说舜举荐五臣,无为而治,这是因为用人得到了要领因为天下各种官职杂乱,不可不审察得到合适的人不得到合适的人,一天就浪费不少资财,何况累积时日呢?尚书皋陶谟上说:“不要空置百官” ,是说职位不能长久废弃那些病了一百天还不痊愈的人,应当让他离职,给他优厚的礼遇俸秩供奉他,病愈之后再用臣下在朝不会废弃职位,国家,没有闲官的拖累,这是王政的当务之急我听说前代帝王按士农工商分工来治理国事,各有一业而事情不同士人以上的子弟,为他们建立太学教育他们,选择圣明的老师教导他们,按他们各自的才能优劣授职任用农业要使粮食丰收,工业要使器具充足,商贾要使货物流通所以天下很大,百姓很多,没有一个人会空着手分工的办法是如此的周密完备而汉代魏代没有固定的分工,百官的子弟不学习五经六艺而从事交游,还不懂得做事就坐享朝廷俸禄;农业工业多有废弃,有的追逐暴利而离开他的正事;白白在太学挂名,却没听到过先王的教化现在圣明的政治开始,可汉朝魏朝的失误没有改变,散官多而没设学校,不务正业的人多而从事农业的人少,工业制作的器物不尽合适用。
我认为赶快制定制度,统一规划天下若干人为士人,使他们足以充当各种官吏; 若干人是农民,使他们劳动三年足有一年的储备粮;若干人当工人,使得各种器具充足; 若干人经商, 足以使货物流通而已尊崇儒道崇尚学术,以农业为贵, 以商业为贱,这都是国家事务中的重要事务夏禹后稷,亲自务农,福祚流传后世,因此礼记中的明堂月令篇记载了天子籍田的制度伊尹是古代的名臣,在有莘耕作;晏婴是齐国的大夫,躲避齐庄公的灾祸,也到海滨耕种从前的圣明帝王,贤能俊杰之士,都曾经从事过农业生产天子授人官职,对那些多余闲散没有事做的官员,不督促他们学习,就应当让他们耕作,没有理由放纵他们坐吃百姓的粮食现在文武百官已经很多,而拜官不在其职的还多,加上服役当兵,不能种庄稼,又是农民的一半,这样面朝南坐食俸禄的人是前朝的三倍让闲散多余的官员务农,收纳他们的租税,私人也得到实利,而天下的粮食就可以不缺乏了家家的粮食充足,当儿子的就孝顺,做父亲的就慈爱,当兄长的就友爱,当弟弟的就孝悌天下丰衣足食,那么仁义教化不用命令就已实行为政的关键,按照总人数来设置官员,分工到人授以职事,士农工商的分工是时刻都不能废弃的如果不能精确制定相应的制度,就应考核天下的文武官员,能为长官辅佐的人让他们学习,其余的都让他们务农。
至于百工商贾中有多余的人,也都让他们从事农业像这样务农,有什么不充足呢?尚书舜典中说:“三年考核一次政绩,三次考核后罢黜低劣升迁优异的人可见九年之后才有升迁的次第所以居官时间久,才会想到建立良好的教化;居官时间短,就会争着干一些有政绩的事六年期限,时间不长,贬黜或升迁都不够周密皇甫陶所上奏之事,合乎古代礼制儒家学术,是王政的首事遵从儒道,看重儒业,重视儒士选拔,尚且还担心教化不能推崇;现在竟然又不以儒学为当务之急,我怕一天天衰落却还没察觉孔子说过:“人能弘扬道,不是道弘扬人 ”如此说来,那么尊重儒道的人,不只是尊重儒家的书而已,而要尊重儒家的人所谓看重儒业,是不胡乱教育那些不合儒道的人;所谓重视儒士选拔,是不要胡乱任用不从儒道的人像这样,学校教育大纲就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