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选)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机理研究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KB
约12页
文档ID:197928888
(精选)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机理研究_第1页
1/12

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机理研究一、引 言 经济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没有确切的定义报酬递增就是其中的一例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根本就没有这一词条通俗地讲,如果同等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等的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这种现象就是报酬递增报酬递增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在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对报酬递增的分析隐含于对分工问题的论述中在古典经济学及马歇尔的体系中,报酬递增概念涵盖了整个经济系统,而不局限于单个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二分中,报酬递增思想自然地内化到生产理论中报酬递增成为了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的一种刻画这样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过程中,报酬递增的内涵就从整体层面的概念演变为一种微观层面的概念规模报酬递增不过,尽管规模报酬递增的术语出现在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但它并非研究的核心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才是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论证中的基本假设早在 1928 年,杨格针对当时经济学界对报酬递增思想日趋忽视的现象,在当选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 分会的主席就职演讲中,呼吁经济学家重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杨格定理被认为是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动态化的早期尝试。

遗憾的是,杨格在这一演讲之后的第二年便英年早逝,因此他在这一进路上也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贡献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几乎是二战后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版本不过,在该书中也没有专业化和分工、报酬递增问题的地位,而只是象征性地提到过这些古老的经济学思想直到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的兴起,报酬递增思想才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所以,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80 年代报酬递增思想的复兴之间的这段时期,可视为报酬递增思想的中断时期为何报酬递增思想会在主流经济学中一度中断? 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解释: 一种是工具不足论该观点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范式中,缺少处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的数学工具代表人是杨格、卡尔多、斯蒂格勒、杨小凯、布坎南、阿瑟、舒尔茨等例如,早在 1928 年,杨格就指出,经济学家们为了有效地研究报酬递增问题而建立的工具,可能妨碍学界清楚地认识报酬递增现象杨小凯( 1993) 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缺乏处理角点解的数学技术,所以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特殊的形式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古典经济学家曾十分关注的报酬递增这类属于经济组织层面的问题就被抛弃了。

另一种是脱离现实论该观点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过于形式化,脱离了现实,这导致了对分工、报酬递增思想的抛弃这类观点以张五常为代表张五常( 2007) 认为今天的经济学不重视那间制针厂,是不重视真实世界调查的延伸经济学者把自己关进象牙塔之内,搞些什么数学理论,或拿着些数字搞回归分析,赢得大学的一个铁饭碗,皆因对世事没有兴趣即张五常认为,不是由于经济学家数学方法的缺失,而是其滥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忽略,导致了分工、报酬递增思想在演进过程中的一度中断 以上两类解释,隐含地强调了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存在的某些差别,这是富有解释力的,本文也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过对报酬递增思想演进的机理分析有待深化笔者拟以竞争与报酬递增关系的转变为切入点,指出报酬递增思想能否在一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立足,取决于它与什么样的竞争理论相匹配,以此为主线对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做了另一种解释以下论述拟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分析报酬递增与竞争之间关系的转化; 其次,分析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假设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以此作为报酬递增被排除于研究的视野之外的原因。

最后是总结 二、竞争与报酬递增关系的演变 ( 一) 从斯密到马歇尔的相容阶段 在古典经济学中,尽管对竞争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它始终是核心的概念报酬递增思想之所以能够在斯密的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与报酬递增相匹配的竞争的现实性不过学界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竞争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正如伊特维尔所言,完全竞争的特征,常常被不合理地等同于古典学派对竞争的讨论例如,以坎特伯瑞为代表的很多人认为斯密、李嘉图、穆勒等古典经济学者的理论,都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基于生产成本和零利润率建立的价值理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斯密看来,自由竞争( 而非完全竞争) 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有助于使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协调一致在他那里,竞争是现实的、动态性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静止状态,也不是一种理想类型斯密的《国富论》中并未出现完全竞争一词,他从未将竞争理解为完全竞争,也未认为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只是对于竞争问题作了客观的现实描述他使用的是自由竞争概念,强调自由进入,将竞争理解为一种现实的过程,一种现实的活动正如 McNulty 所说,斯密所说的竞争概念是一个行为过程,与市场结构无关。

在穆勒那里,竞争也不是作为一种研究的基础假设,而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刻画,这与斯密是相似的总之,在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竞争是一种对现实的刻画,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研究假设正是在这样的竞争中,允许包括运输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当交易成本存在时,会对生产上的报酬递增产生抑制作用报酬递增仅能带来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但从产品生产完毕到产品到达其消费者,还要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较之于生产费用占商品价格的更大比重时,仅仅是生产上的经济性,并不足以引发生产者的垄断现象斯密定理指出,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现实中交易成本的存在限制了市场范围的扩大,这会限制分工的程度,从而抑制企业在生产上的报酬递增,从而生产不会无限制地扩张并走向垄断斯密在《国富论》中曾以运输成本这一典型的交易成本为例,阐述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会减少市场范围的现象这样,在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增( 分工)与看不见的手就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因此,在古典经济中,报酬递增与竞争之间是相容的关系 马歇尔对竞争的理解承继了斯密的传统,他也将竞争理解为一个现实的、动态性的过程,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对报酬递增的现实约束,如来自需求、交易费用等方面的约束。

与对斯密的误解一样,很多学者都认为马歇尔强调的是完全竞争就连熊彼特也误读了马歇尔对竞争的态度,认为马歇尔所说的竞争指的就是完全竞争,熊彼特指出他( 马歇尔) 和维克塞尔一样,对完全竞争模式作出他的一般结论,很像古典经济学家所为,他提出完全竞争是常态,不论是马歇尔、维克塞尔还是古典经济学家,都不把完全竞争看做是例外而事实上,在《经济学原理》中,完全竞争一词仅非常不重要地出现了四次,这与完全竞争假设后来在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天壤之别在第六篇第二章第八节中,马歇尔指出我们始终假定,特定工种的工人和特定行业的雇主,并不具有多于事实上他们所特具的那种竞争能力、知识和竞争的自由,可见这里隐含了不完全知识的假设接下来,马歇尔更是明确指出,他的理论并非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我们并不假定完全竞争的存在完全竞争要求完全掌握市场情况,并指出大量的社会现实表明,这一假设是完全站不住脚的Loasby 也认为,将完全竞争理解为马歇尔的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完全错误的,马歇尔所指的竞争应该是哈耶克式的发现过程事实上,在《经济学原理》中所出现的 19 幅供求曲线图中,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都是向下倾斜的,而非完全竞争状态中的水平需求曲线。

在第五篇第十二章第二节的脚注中,他指出当我们考虑个别生产者的时候,我们必须以他的供给曲线和他自己的特殊市场的特殊需求曲线相配,而不是和广大市场上他的商品的一般需求曲线相配这一脚注启发了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并助推了垄断竞争理论的诞生从这一角度来看,马歇尔似乎可以被视为是不完全竞争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的真正鼻祖很多学者甚至指出,马歇尔的分析是以垄断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的,这种说法虽不完全正确,但它对竞争的现实性的强调,则是有其合理性的熊彼特在 1941 年,一改他 1912 年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的论调,认为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与在其去世后不久发展起来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因为马歇尔拒绝承认完全竞争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市场结构另外,当代研究马歇尔思想的著名学者 Whitaker也曾提到,马歇尔的竞争概念与其说接近于现代的完全竞争概念,倒不如说更接近于后来的不完马歇尔对竞争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体系得以兼容报酬递增问题他认为在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具有头等重要性的那些行业中,大多数行业的销路是困难的报酬递增的倾向对之发生强烈作用的许多商品,大体上总是特殊的产品: 其中有些东西目的在于创造新欲望,或是在于以新方法来满足旧欲望。

其中有些货品是为了适应特殊的嗜好,因而绝不会有很大的销路; 有些则具有不易为人觉察的优点,只能慢慢地博得公众的欢迎所以,即便我们讨论内部规模经济意义上的报酬递增,也未必会导致垄断,因为来自需求的限制本身就构成了对内部经济的一种抑制按斯密的语境来说,需求的有限即市场很小,这会抑制生产,使其不会因为报酬递增而无限扩张,从而使生产者难以获得垄断势力另外,马歇尔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他的外部经济理论也使得报酬递增的存在不会导致垄断的产生例如新增长理论的早期阶段,在引入非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赋予外部性以新的内涵,从而允许总量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增时,延续的就是这一进路因此可以说,在马歇尔的语境中,报酬递增与竞争两者也是相容的 ( 二) 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竞争与报酬递增的冲突 在马歇尔的时代,竞争理论正由古典意义上的竞争,演变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古典的竞争理论,经由西尼尔,古诺,杰文斯,瓦尔拉斯,埃奇沃思,克拉克,奈特等人的发展,逐渐转变成了完全竞争理论伴随着这一转变,报酬递增与竞争两者的关系由相容转为对立这种对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从完全竞争的定义来看 奈特综合了前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完全竞争的概念,他对完全竞争的论述最有影响,很接近于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表述。

他指出了完全竞争的九个必要条件,认为这些条件是大量经济学文献中所涉及的根据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相关性,以下只分析其中的四个关键条件: ( 1) 经济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不存在移动和改变东西的成本要具备这一理想条件,所有进入经济计算的因素都必须是连续可变的、无限可分的重复某种生产操作决不能形成习惯、偏好或厌恶,也不能提高或降低实现这一操作的能力再有,生产过程必须不变地连续地完成每个人不间断地生产出一件件商品,这件商品的消费与其生产同样迅速商品交换必须在瞬间彻底完成,且不存在交易成本 奈特认为,这项假设的必然结果是存在完全竞争事实上,这一假设已将报酬递增问题剔除了,这是因为进入经济计算的因素都必须是连续可变的、无限可分的、生产过程必须不变地连续地完成事实上排除了固定成本的存在,而这是报酬递增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而重复某种生产操作决不能形成习惯、偏好或厌恶,也不能提高或降低实现这一操作的能力的假设排除了斯密、马歇尔理论中所涉及的分工的收益,预示了后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所以,奈特对完全竞争特征的这一假设事实上已经完全排除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即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从定义层面上就是不共存的。

另外,商品交换必须在瞬间彻底完成,且不存在交易成本的表述,则排除了广告销售成本、运输成本等一系列会对报酬递增形成制约的因素,也排除了时间因素,使竞争理论完全转化为一种静态的理论 ( 2) 在全部社会成员之间必然存在完全的、连续的和无成本的相互交流,所有的买卖双方都知道彼此的出价每一种商品都可以被分割为无限多个单位,这些单位的商品必须被分散持有,并且有效地相互竞争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