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197839381 上传时间:2021-09-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文 xx 年国家 _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人才缺口高达 600 余万人。 为满足用人需要,国内开展物流专业院校从 xx 年的 292个增长为 xx 年的 475 个。尽管物流专业一次就业率较高,但大量专业人才择业时转行,而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却是大量非物流专业人士。另一方面,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 _卓越计划对物流工程专业双能和双师提出明确要求,即企业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目前,国内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行业背景鲜明,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港口物流、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长

2、安大学道路运输、 _海事大学海事航运、北京交通大学物资流通等,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紧密结合。但是,高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究其本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双能)。 因此,在工程专业认证和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与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和谐双师环境,探索物流工程双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物流工程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武汉理工大学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涉及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和实验室建设,总路线如图 1 所示,取得了一些显着成绩。本文将结合本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和卓越计划,对面向双师双

3、能的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目的是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双师双能要求下的课程体系 _,实现卓越能力达成;研究以实践为导向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和利益统一,形成双师教学体系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 _。 _分别于 xx 年和 xx 年开始实施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计划。xx 年 6 月,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 21 个成员。在以上背景下,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面临国家教育工程专业认证和 _卓越计划的双重认证要求。因此,我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课

4、程体系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美国 ABET 标准1、国家教育工程专业认证标准、 _卓越计划标准和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指委标准。 目前,一些教师结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2 - 3,通过调研和分析,认识到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的具体解答4.所以,课程体系合理设计是关系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双师双能物流工程卓越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条件,涉及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 2. 1 物流工程国家专业认证下的双师双能课程体系设计 以国家专业教育认证和卓越计划为抓手,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成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力达成矩阵;在此基础上,从

5、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按照时间维度和养成维度,设计双师双能教学体系模式,为物流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课程体系支撑。此外,还要分析高校、企业合作的协同创新动机,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导引,从社会用人需求角度,形成企业、高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课程目标的机制,动态修订课程体系,实现项目资源共享,构建和谐双师环境,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2. 2 基于主体性和反思型的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模式 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

6、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此处,主体性教学注重的是学习、思考、过程、联想等要素,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学会如何去记忆,培养的是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情景演绎、工程实践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反思型教学模式,在主体性教学下的课堂讲授、案例研究与练习基础上,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设计实践案例及其情景演绎,凝练课本显性知识,反思实践隐性知识,通过行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此处,反思型教学注重开放式、启发式教学等要素,通过与传统教学要素的结合,实现双师教学下的显性课本知识与隐性实践知识的 _,培养的是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院

7、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物流工程、运筹学、计算机控制技术、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进行了课改,十二五期间将建设 5 10 门省级或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培养 5 名校精品 _;此外,学院近 3 年已聘用了 30 多位企业 _教师和 10 多位国外 _教授,涉及物流装备、物流自动化、港口物流、物联网等多个领域,他们全程参与到了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负责或参与了企业实训、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答辩等实践教学环节,部分理论教学工作也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 _教师共同完成。以上部分成果面向行业的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教学 _研究与实验也获得了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8、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卓越计划和国家工程认证的开展,对高等学校卓越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达成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指标要求,例如:卓越计划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 _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国家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要求毕业生达成具备从事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系统运作管理等基本

9、工作与实践能力.显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达成,需要为学生提供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条件,这离不开校企协作办学。 当前,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双方出发点不同,无法达成利益共享,即双赢。部分原因如下:企业重视盈利,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培养人才,而是所得即所用;高校忽视企业盈利的需求,片面强调人才的实践,对企业生产造成干扰;双方缺乏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平台,尤其是科研引导,无法将双方利益和人才需求有机融合;双方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导致企业基层技术人员抵触或应付;双方单位缺乏明确的协议,无法有效规范双方的权责,校企无法可持续合作发展。 鉴于以上条件的约束,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探索了一条校企资源共享、协同

10、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步骤如下:大力推进科研项目的开展,密切 _科研项目较多的企业,通过项目开展和人才输送,扩大校企的合作,增强双方认知;在前期项目合作基础上,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摸清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技术, _适合本科实践的内容和方向,为后续本科联合培养进行前期探索和调研;双方洽谈,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中心或共建产学研 _,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以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为抓手,双方人员联合攻关与协同合作,并引入本科生参与,能力优异的,优先保障就业与签约;定期互访,通过交流和

11、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在以上过程中,双方成立专门的 _体系,例如我院与河南卫华、中铁科工联合成立的两个国家工程教育中心,就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设主任一名,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设副主任两名,由企业与学校各派一人担任;其他管理成员由企业人员与学校老师担任。培养阶段采用3 +1的模式,即在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为 3 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 1 年。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我院以物流工程技术的装卸设备和自动化为关键主线,制定了物流自动化方向和物流装备方向培养计划,即1 +1工程模式。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

12、,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互相聘用双方人员,形成双师队伍,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每年均向河南卫华、中铁科工输送毕业生,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也联合攻关了一批物流装备、物流自动化等方面的难题,研发了克令吊、抓斗挖泥船、新型减速器、轻量化起重机等一批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双方的共赢。此外,双方近 2 年累计投入近 600万,购置了相关设备,并建设了校内和校外实验室,通过设备共享,来满足研发、工程实验的需求。以上极大丰富了我校实验室建设。在以上基础条件下,xx xx 年我校物流工程卓越专业班级分别在河南卫华、中铁科工进行了企业实训,开展了嵌入式系统 _训练、工业

13、控制总线实验、远程监控系统实验、电气 _实作训练、大吨位设备电子系统集成训练、无线网络组网实验、工控组态软件训练、电气工艺设计训练、主流厂家控制器和传感器调试训练、直流电机伺服系统训练。 在工程专业国家认证和 _卓越计划背景下,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结合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索了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该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物流学院和国家工程实践中心进行了试点,利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物流工程卓越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研究的理论成果适用于物流管理与工程大类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亦可 _到卓越工程师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后续研究将引入课程体系阻抗辨识方法,探究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短板,满足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需求。 1 毕家驹。 美国 ABET 的工程专业鉴定新进展J. 高教发展与评估,xx,5. 2 李涛。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xx,6. 3韩晓燕,张彦通, _。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xx,6. 4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 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 _。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xx,5.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