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97839366 上传时间:2021-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原列传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情景式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屈原列传(1)屈原列传中用“ , ”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2)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 , 。”(3)屈原以“ , ”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4)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是“ , 。 ”(5)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 ,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 ,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 ,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9)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12)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

3、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即“ , ”。(1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1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1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 , ”,怎么能够没有怨恨呢?他的离骚就是从怨恨之中生发出来的啊。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7)其称文

4、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9)“离骚”者犹离忧也(10)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1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12)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14)其文约其辞微文(15)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过秦论 (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2)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的句子是“ , ”。(4)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 ”(5

5、)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6)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 ”(7)过秦论一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8)过秦论中的“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9)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是“ , ”。(10)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防范之严的两句是“ , ”。(11)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

6、之势的名句是:“ , ”。答 案(1)合从缔交相与为(2)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6)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8)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五代史伶官传序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7、,得出的结论是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亡国而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国家盛衰之理的句子是 , 。 (5)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6)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 , 。 ”揭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7)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8)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得到了“ ,

8、 ”的警示(9)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 , ”。道理(10)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的经验教训。(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6)满招损 谦得益(7)满招损 谦得益(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0)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