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回族服饰样式

东***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0KB
约10页
文档ID:197673532
解读回族服饰样式_第1页
1/10

解读回族服饰样式 解读回族服饰样式 回族关于自己民族的服饰,是有很大的讲究的下面,给大家讲讲回族服饰的样式,看看有什么讲究 男子服饰 回回帽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 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需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依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平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平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回帽一般用确实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戴斯他勒 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麦赛海袜 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经用如果穿上麦赛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所以一般比较喜爱麦赛袜子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评 准白 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 回族男子还喜爱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坎肩 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爱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亮,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 回民依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

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特别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经常要洗脸、洗手、洗小净、练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对在清真寺念经毕业的满拉,举行了"穿衣仪式的,本坊的教民则给他准备一身新衣服、绿帽、绿袍等,让他穿上这个风俗起源于波斯(伊朗一带),因为波斯即旧时的绿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还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回民喜爱穿自己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布鞋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乡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 腰刀 回族男子还喜爱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

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习惯 女子服饰 盖头 回族妇女的衣着装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常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确实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爱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大襟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装饰内容却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爱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传统回族女子的鞋喜爱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爱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爱穿鲜亮的,如绿、蓝、红等颜色 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 耳环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爱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

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回族妇女喜爱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戒指 回民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爱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妇儿养活着一个老婆婆,因为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给人做饭每次和完面,这位媳妇两手都舍不得洗手,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这样可以勉强果腹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天空中电闪雷鸣、乌云翻滚,婆婆和媳妇都很害怕,媳妇不禁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于是把手伸出去,把两眼一闭,想让雷劈掉算了一声巨雷响过后,媳妇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的双手不但丝毫未损,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有的回族女性没金手镯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质的代替,如银手镯、玉手镯等 指甲 回族女性还喜爱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

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阿拉伯),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 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葫严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具体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假设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解读回族服饰历史源流 解读回族服饰历史源流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汲取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关于回族的服饰穿着,有历史可考究下面给大家讲讲回族的服饰历史源流 唐朝时期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我国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争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上的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伊斯兰教教民的形象、服饰和宗教活动。

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银带,佩银刀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的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装扮,还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时期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来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这就看出,当时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是有自己特点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可见他们当时穿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 元代时期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纳禁止"胡服的政策,让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回民族开始形成的服饰习俗就不能很快得到发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 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回族女性还喜爱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