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考范文

上传人:海阔1****42 文档编号:197653492 上传时间:2021-09-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考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考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考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考范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简析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感觉数学学习的乐趣,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让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等)的能力得到培养。 教法与学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

3、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

4、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单元重难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博乐市第九中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备课人:郭晨露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认识小数 教学 内容 教材第92页例1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5、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 重点 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 难点 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突破 方法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认识小数,从而掌握小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 少。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数。 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 售货员就会给他们什么呢?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 大家展示一下吗? 老师这也有一张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具的收款凭证,现在 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展

6、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呢?怎么 分? 左边这组数是45、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 证书的例子?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 点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二次备课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5

7、 0 5角 0 1 5 1角5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教师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份中 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为101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教师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10 3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鹅两位小数。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 厘米)那么用分数表示就是100 1米,也就

8、是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1.30米或1.3米。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4、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请同学们读题,先说一说题目的含义再解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第3题。 2、填单位名称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8.37元=8( )3( )7( ) 2.65米=2( )6( )5( ) 0.24米=2( )4( ) 3.40元=3( )4( ) 3、填适当的数。 0.25米=)()(米=()厘米 0.73元=)

9、()(元=( )元( )角( )分 2.92米=( )米( )厘米=( )厘米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备课人:郭晨露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小数比较大小 教学 内容 第93页例2 教 学目标1、由生活实例加深对小数内在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体验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 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 难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突破 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比较大小的过程,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5.28 0.72 3.94 0.7

10、0.72 3.05 0.9 12.5 2、说出下列小数的实际含义, 0.3米 0.72米 23.05元 7.20元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3页例2.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进行过跳高这项运动 呢?你能把你的跳高成绩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吗?老师这里有一份跳高成绩 表,你们看一下。 姓名小明小刚小强小林 成绩(米)0.8 1.2 1.1 0.9 让学生把成绩单读一下。教师:这是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 今天请同学们帮忙把这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用手中的盒尺,动脑 二次备课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筋,想办法把四名同学比赛的名词

11、排列出来,看哪一组排列得又对又快。 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组汇报排名的情况,教师把学生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板书在黑板上,并由各组代表说出排列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加以指导总结,选择正确的结果留在黑板上。 1.2米1.1米0.9米0.8米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小刚小强小林小明 理由从三点说明: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9米是9分米,0.8米是8分米。可以把四位同学的跳高成绩换算成用厘米作单位,分别是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和80厘米。利用手中的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直接比较出来的。 让学生在教材上,把四个同学的名

12、次填写出来。 2、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第93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然后让学生看图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5、第6题。 2、把下面四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玩具机器人玩具小飞机汽车皮球 3.8元 4.2元 1 5.1元 2.6元 ()元()元()元()元 3、看图比大小。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思 备课人:郭晨露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 内容 教材第96页例3(1)、(2)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

13、、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 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教学 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突破 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 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 “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 减。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 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 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