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

上传人:红*** 文档编号:197550734 上传时间:2021-09-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阅读国学读书随笔心得 教师阅读国学经典读书随笔1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

2、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

3、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

4、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我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我的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

5、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

6、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教师阅读国学经典读书随笔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

7、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_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

8、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

9、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

10、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

11、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教师阅读国学经典读书随笔3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

12、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

13、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

14、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15、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透过必须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