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肯定还记得上学期学过一篇文言文《秋水》,是否还记得它选自哪一部书? 生:《庄子》 师:在《庄子》中记载着很多好玩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记载着这样的个人物: 鲁有兀者王骀(t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闉(yīnq)跂支离无脣(chn)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u)肩肩 (兀者:断足之人;闉跂支离无脣:曲足、驼背、无唇之人;脰:颈项;肩肩:瘦小的样子 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畸形残疾却有过人的本事我们猜猜看,他们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出来的呢? 生:虚构的 师:庄子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告知我们只要有过人的本事,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忽视今日我们一起来熟悉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 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熟悉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同学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 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约3分钟) 这位郭橐驼和《庄子》中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像之处? 生:郭橐驼的身体也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事:树种得好,而且还懂政治 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 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
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或许正示意着他或许是个“世外高人” 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的确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橐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它概括为:天下奇绝请一同学来读一读其次段,其他同学们来找一找“绝”在哪里? 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欣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 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怪之处 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 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仿照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事 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事 郭橐驼不仅树种得如此之好,而且还懂得为政之道,他是如何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 [4] 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
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像的? 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像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 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 师:文章最终,问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你认为养树术和养人术分别是什么? 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当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师:假如我把故事中的两句话:“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抽掉,行不行? 生:不行由于从种树到为政之道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像结果才相像假如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像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文章主旨的消失就会显得很突兀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当写出它们的相像点。
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的确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这位毕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虚构出来的?(争论) 生:我认为是真实的由于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详细名号、籍贯、职业等 生:我认为是虚构的,由于只知道他的外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奇妙了,更何况一个一般种树之人竟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反常理 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疗养生息 师:从形式上看,它的确是一篇传记;但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看来,它应当是一则寓言所以,本文应当是以传记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郭橐驼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 郭橐驼种树的本领已不行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写这样一篇寓言。
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像,写好它们的相像点 [4] 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依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像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同学看文章、写句子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阻碍种菜,始终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特别简单听了儿子的问话,我立刻迟疑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熟悉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伴侣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熟悉吧!”他端详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知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每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学校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密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订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订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头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头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由于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缘由,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头脱落,直到一个不剩。
那棵树从今再没人关怀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的确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终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明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示意的,它要我知道, (写好后沟通 生: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生:或许有的人始终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得你的价值 师:两位同学的结尾都很契合这个故事,都符合我们今日讲的相像性的原则,尤其是其次位同学的结尾已特别接近的原文让我们来看一看的结尾:“作为一个人,你必需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熟悉你。
今日我们通过对《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寓言体传记的学习,把握了一种由事入理的写法,盼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还能记得,还能运用;并祝每一位同学在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累累硕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