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96741173 上传时间:2021-09-2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六单元,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晚年时和四位弟子畅谈志向的一个场景。选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5.明句式 (1)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句 (2)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结构后置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词结构后置句,6.积名句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2

2、013浙江高考)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2013广东高考)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2014江苏高考),(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014山东高考) (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2014浙江高考)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015湖北高考)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015江苏高考),【目标一】 赏析作品中的形象 1.简要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 参考答案(1)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3、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的性格。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2)冉有: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冉有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3)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

4、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的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的一面。,2.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参考答案首先,孔子对弟子的积极进取持肯定态度,即便笑子路,也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

5、、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其次,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子路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

6、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目标二】 理解孔子的思想 1.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参考答案(1)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孔子“哂之”。 (2)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3)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

7、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4)对曾皙:孔子“与之”。,2.如何理解孔子与四位弟子的谈话? 参考答案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是离不开儒家学说的话题的。孔子问志,四位弟子的回答,表面上看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子路要百姓们“知方”,是重视“礼治”;冉有的“俟君子”以修明“礼乐”,是重视“礼治”;公西华愿做“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也是重视“礼治”;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同样也是重视“礼治”。因为曾皙同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的是陶冶性情,从而培养他们自己的情操和高洁的志趣。他所描绘的也是儒家所追求

8、的“礼治”社会的图景。“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生言志,也就离不开“礼治”,孔子评志更离不开“礼治”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既平等融洽,因人施教,循循善诱,又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广泛收集资料,思考: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参考答案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论的,对曾皙说的那些话,有的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是曾皙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缩影,与孔子的“为国以礼”相符,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许。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的,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从孔子的思想看,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要

9、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故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 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孔子“与点”,并非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从曾皙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如果曾点志在为国,那么曾皙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 由以上分析可见,曾皙“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刻画生动,形象鲜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既注重说理的形象性,又致力于刻画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独具文学魅力。 文章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或前后对比,或互相映衬,突出人物个性。 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是孔子。具体分析可参考“问题导思”目标一。,文中出现的孔子

10、的四位高足,性格各有异趣。孔子话语刚停,子路便“率尔而对”,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负的特点。另外,冉有的敦厚、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温厚中蕴含着非天性的成分,曾皙的放达、洒脱和自得,在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冉有和公西华这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神情和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同类性格中的微小差别。 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我心中的孔子读论语 耿怡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地学会用“无所谓

11、”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时,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

12、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

13、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品读提示:本文作者确实懂得了读书的真谛他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反诸求己”,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批评自己丢失了梦想,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丑恶现象时变得麻木、忍让,甚至“退却”。

14、他从孔子身上看到了榜样:那个“面色枯槁”的老人,面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现实,面对“荷蓧丈人”犀利的抨击,却依旧坚持对“仁”的不懈追求。于是,失去的梦想(拥有灵魂的梦想)又回到他的心里。全文以“梦想”贯串,首尾呼应;谈经典而贴近现实,字里行间浸润切身感受。文中水乳交融地恰当引用论语原句,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1.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2.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时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他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运用方向:这些材料可用在“勤奋”“惜时”“坚守自我”等话题的作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