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196575172 上传时间:2021-09-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李贽 童心说 童心说(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拘束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

2、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行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

3、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行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解释见:通“现”。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辨别了。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

4、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n bsp;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过:批判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行得 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 古:推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行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需真实坦率地表露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5、 B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 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共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需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认为,假如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需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6、 古 之圣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此 童心 而 使 之勿失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答案: 16B(“过”在此处为“过分”意。) 17D(D.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 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 因:介词,依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推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7、18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 之 圣 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然 纵不读书/童 心 固 自 在 也/纵 多 读 书/亦 以 护 此 童心/而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识义 理而 反 障之 也。(共6-7处,“/”处可断可不断。) 20(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莫非还少吗?(评分标准:“至”、被动句、 “见”各1分,语义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查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反问句

8、、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流畅1分)(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儿童,是人生的开头;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感性学问,长大之 后,通过耳闻目睹又获得理性学问,而这些感性的学问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仆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

9、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加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动身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假如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从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作为本心的原因。 已经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话虽说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莫非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

10、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确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定欣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辨别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莫非还少吗?缘由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假如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肯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合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中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言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既然这样,那么, 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的借口,假人的藏身之地,肯定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查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