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解读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96484679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感》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目标感》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目标感》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目标感》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目标感》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感》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感》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标感| 邓一丁解读关于作者威廉戴蒙,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被誉为“影响世界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儿童心理学权威著作儿童心理学手册主编,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关于本书本书是作者威廉戴蒙在青少年目标感培养这一领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作品。书中的论点基于一项耗时7年的社会调查。戴蒙率领他的科研团队调查了全美1200多名青少年,并将这些青少年按照目标感的强弱分为四类。对每一类青少年,戴蒙都给出了帮助他们寻找目标感的不同方法和侧重点。核心内容本期解读从戴蒙调查的前三类青少年身上,归纳了人们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常见的三类误区,并从戴蒙

2、调查的最后一类青少年,目标明确者身上,归纳了寻找目标的两个关键点。解读还为你梳理了戴蒙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如果你正在探索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或者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苦恼,这本书都能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视角给你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邓一丁。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目标感。你听了这个标题可能会想,这又是一本教我们怎么自律的书吧?我不需要,我已经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了。我的生活里有数不清的目标:我要完成工作的KPI,还要投资理财、维护人脉、照顾家庭、学习知识、管理好身体健康。我每天都为了各种各样的目标忙得不亦乐乎,应该算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了吧。如果你这么想,那你

3、就是把目标当成了那些有待完成的任务,有待达成的指标。但是目标感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目标可不是这些东西。目标是一个把你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只有当你真心地关切世界上的某个问题,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时候,你才算是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校准当下的每一步动作,还能赋予你的人生持久的意义感,让你不至于陷入虚无,不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要想活出幸福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目标。目标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专家,名叫威廉戴蒙。戴蒙是斯坦福大学教育系的教授,也是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主任。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里,戴蒙最关心的,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课题

4、,就是青少年目标感的培养。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目标感就是戴蒙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作品。如果你在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上还有些举棋不定,那这本书能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视角帮助你锚定你的目标。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或者你的工作和青少年有关,那么这本书更能给你一个直接的抓手,让你和孩子一起找到那个给她/他一生赋能的目标。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算长,翻译成中文也就二百来页,但书中的核心内容都有戴蒙多年来扎实的研究作为支撑。从2003年起,为了搞清楚目标感对青少年个人发展的影响,戴蒙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他在美国选取了五个差异很大的社区作为研究样本。在这五个社区里,戴蒙和他的科研团队,调查了一千二百多名12岁到

5、26岁的青少年,还对其中将近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访谈。按照目标感的强弱,戴蒙把这些青少年分成了四个大类,分别是: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和目标明确者。前三类青少年在寻找目标的道路上掉进了各种各样的误区,而最后一类青少年找到了清晰、长远的目标,他们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除了分析这四类青少年的经历,戴蒙也反思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帮助这些青少年。接下来,我就根据作者的叙述,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目标感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人们都会陷入哪些误区;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从个人角度来说,你要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最后,在第

6、三部分,我们切换到一个更大的视角,看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做哪些事来帮助青少年找到目标。 第一部分好,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都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我们先从戴蒙的研究中目标感最弱的那一类人,也就是疏离者说起。疏离者指的是那些在戴蒙的调查和访谈中没有陈述任何目标的人。戴蒙在书里举了个例子:有个18岁的男孩名叫汤米,是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对学校里教的任何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不过他也不打算退学,因为他觉得学校外面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汤米觉得大学里的课程“很好混”,这让他挺开心的。他不在意选什么课,随便学点什么都行。他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对未来也不感到焦虑。他觉

7、得“目标”这种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像汤米这样的疏离者其实相当常见。你可能就认识几个这样的人。甚至,我们在人生中某些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阶段,也可能产生过汤米这样的念头。在戴蒙做研究的那几年里,美国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对长远的目标不以为然。他们已经步入成年,其中一些已经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但他们并没有为进入社会做好打算。一份对2000至2006年间的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每三个学生中有两个在毕业后搬回了父母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里待的时间超过了一年。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他们也并不追求长久的事业。在工作中遇到稍微不顺心的事,他们就选择辞职,回到父母身边。这些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上的投入也往往有所保

8、留,不愿意走入长久的婚姻。在戴蒙看来,汤米这类疏离者最大的误区,就在于他们对现状是满意的。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会风气有时候过于温和,会让这些疏离者更加意识不到他们的处境是危险的。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上,有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没什么问题,甚至还有些好处。比如,他们长期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会让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再比如,他们在学业和事业上都还没有明确的方向,那就可以利用好这段时间,探索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这两种乐观的看法,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上也很常见。不少父母亲都希望孩子毕业后回到自己身边,不一定要追求多么理想的工作;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把“人生的开放性”挂在嘴边,声称他们在探索更多的可能。

9、这些乐观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呢?在戴蒙看来,非常有限。的确有少数的年轻人在认真地思索未来的道路,但绝大多数的疏离者只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并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方向。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在短期内让他们感觉轻松,但从长期来看,假如他们一直拒绝承担家庭和事业的责任,随之而来的空虚感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会极大地消耗他们的心力。戴蒙相信,对于疏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早地认识到疏离状态的危险性,认识到目标感对幸福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在戴蒙的研究中,比疏离者目标感稍强的一类人叫做“空想者”。空想者能够表达出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但他们几乎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去把目标付诸实践。

10、我们还是用一个例子来给空想者画像:莎拉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她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在学习之外,莎拉关心时事,了解文化趋势,还交了很多朋友。在她广泛的兴趣里,莎拉最喜欢的是电影和戏剧。曾经有几回,她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担当过主角。莎拉是一个十分理想主义的人,她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喜欢电影,她模模糊糊地想过,用电影来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拍一部纪录片,反映女性面临的困境,引发人们的关注。听起来,莎拉的生活状态似乎很积极,很健康。她的目标感也确实比汤米那样的疏离者强了一些。毕竟,她好像知道,电影和戏剧是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戴蒙提醒我们,莎拉在探索目标的道路上落入了一个常见的误区

11、,这个误区我们很多人都会忽略,这就是她混淆了消费者和从业者。这就好比你喜欢听音乐,就说自己想做一个音乐家;你吃到一盘好菜,就说自己要开一家米其林餐厅。当然,这种作为消费者的兴趣可能会支撑一个人去了解一个行当,进而成为一名真正的从业者,这样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戴蒙想要提醒我们的是,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从业者对事业的热情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还是拿莎拉来说,她喜欢电影,但她在大学里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和她的兴趣沾边,但并不足以提供她进入电影行业必备的全套技能。莎拉自己的确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参加学生的戏剧表演,还用业余时间剪剪视频,但她不了解电影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也不了解,要跨过这个行

12、业的准入门槛,她还需要接受哪些专业的训练。她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了解这些必要的信息。莎拉这类的空想者最向往的职业是娱乐明星、体育明星、金融高管、宇航员和诗人。空想者们对这些职业显然有一些浪漫的想象,但他们中间极少有人为这场漫长、曲折、充满不确定性的梦想之旅做好准备。在戴蒙看来,空想者们最需要的是现实的锻打,这可以帮助他们把空想和现实连接起来。说完了空想者,我们再来说说,比空想者目标感更强的一类人,“浅尝辄止者”。和空想者比起来,浅尝辄止者对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但他们仅仅是认识到了自己能从目标中获得哪些表层的利益,至于这个目标对更广大的世界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了解。我们还是来举个例子:有个17岁

13、的男孩名叫罗伯特,还在读高中。他对未来有一套明确、长远的打算。高中毕业后,他想要加入军队,退伍后,再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为什么要参军呢?罗伯特说,参军可以带来荣誉。而且,在美国,政府部门会吸收很多退伍军人,政府的工作很安稳。看起来,罗伯特很清楚他的目标能为他带来哪些回报,而且,和空想者们不同的是,他也清楚为了达成目标,他需要付出哪些努力,获得哪些支持。他知道入伍后,他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也知道他需要很多人的帮助。罗伯特已经在为他的目标努力了,他刻苦学习,拿到了毕业入伍要求的成绩。罗伯特这类的浅尝辄止者和空想者们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已经在实践中向着目标迈进了。为什么这样的人还被叫做“浅尝辄止

14、者”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军人这个职业最吸引罗伯特的地方是额外的待遇和外在的虚荣。当被问到军队对社会有什么意义时,他只能模糊地说出,人民需要得到保护。他还没开始服兵役,对军人要怎么保护人民并没有真实的体感。而且,在罗伯特心中,这个崇高但抽象的意义显然是排在现实利益之后的。目标对于世界的意义为什么重要呢?戴蒙在书里打了个比方,他说:一个掉进水里的人,要想不沉下去,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向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游泳。因为只有在方向明确的运动中,人才能保持镇定,并且最终抵达岸边。在戴蒙的这个比方里,落水者求生的欲望就好比一个人的目标感。疏离者毫无目标感,他们会直接放弃挣扎,任由自

15、己沉下去。空想者有模糊的目标感,他们想要挣扎,却找不到合理的发力方式。像罗伯特这样的浅尝辄止者找到了某种发力方式,能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他们在水中从容地漂浮着,看起来好像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但他们的目光总是局限在自己身上,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他们还没有抬起头望向岸边,还没有把自己的目标锚定在自己之外的更广大的世界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还没办法朝着明确的方向稳定地前进。就拿罗伯特来说,假如他不明白军人这个职业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那他就不可能贯彻一个职业军人真正的使命。假如他只是想要通过入伍来谋取私利,获得荣誉和稳定的生活,那他又怎么可能为了保护人民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呢?浅尝辄止者从目标

16、上看到的短浅的利益,往往不符合世界对这个目标真正的期待。短视是浅尝辄止者们追求目标路上的最大阻碍。 第二部分到这里,我们分析了疏离者、空想者和浅尝辄止者这三类人。他们在追寻人生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各种误区。疏离者的误区是,根本意识不到目标感对幸福生活的必要性;空想者的误区是,混淆了消费者和从业者,对目标缺乏现实层面的了解和努力;浅尝辄止者的误区是,只关注目标带来的现实利益,认识不到目标超越于当下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戴蒙研究里的第四类人,目标明确者。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戴蒙所说的目标明确者呢?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戴蒙曾经采访过一位名叫瑞恩希里杰克的少年,当时瑞恩只有12岁。在他6岁那年,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期刊/杂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