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96483156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文 (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22届全国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要节日均起源于宗教活动。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2、“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与祖先崇拜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核心要素就暗示着,这一节日起源于稻作先民祭祀先祖神的宗教活动。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的产生也是先有语音后有汉字。音近义通,是我们先民造字遵循的一条重要编码规则: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古老的汉字,往往意义也是相近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往往采用同一表音符号。这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的重要原因。“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义是指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后引申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祖宗的意义。“琮”字非常古老,它左边的“王”实为“玉”,右边的“宗”则既表音又表义。“琮”是史前先民的一种玉质礼器,呈方柱形或

3、长筒形,“古者大丧用琮”(酉阳杂俎礼异),表明玉琮是用来祭祀先祖神的,大量出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玉琮也证明了这一点。与“琮”类似,“粽”中的“米”指稻米,“宗”也是既表音也表义,祖宗的指向十分明确。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因地域和饮食习惯差异,各地粽子的外包物和辅料千差万别,但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这一内核基本没有改变。这是由祭祀对象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决定的。除了名称和内容,粽子身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粽子的牛角形状。牛角是史前南方稻作部落的标

4、志性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先民的一个重要图腾符号。粽子的牛角形状是端午节节俗的点睛之笔,也是破解端午节起源之秘的一把钥匙。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遗存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进入牛耕时代。在甲骨文中,“牧”字表现的就是一人手牵着牛耳在稻田踩踏的生动情形。“牧”不仅是我们先民成功驯服野生水牛的证明,更是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神权的象征,“执牛耳”象征最高权威即源出于此。“牛首人身”的形象,在我国学界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标志。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鸟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相比南方水牛牛角,北方旱地黄牛牛角要短得多。甲骨文中的“牛”字有着一对长

5、长的牛角,描绘的显然是南方的水牛。无论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器物上獠牙神兽上的“牛首”,还是北方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中的“牛首”,均呈现出南方水牛牛角的鲜明特征。“牛首人身”形象,其实就是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之一。虽然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不一,但都保留着基本的牛角形。即使在北方的粟作区,用菰叶包裹的黍米粽也是牛角状,历史文献称其为“角黍”。粽子的牛角状清楚地表明,端午节祭祀的对象是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摘编自郭汉闵等端午节始源新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端午节与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样,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B.所有的粽

6、子外形都像牛角,主要原料都是糯米,这些都与其祭祖意义密切相关。C.在“琮”和“粽”两个汉字中,左边的“王”“米”表明材质,右边的“宗”表音兼表义D.甲骨文中的“生”字和一些文化遗址中的“牛首”形象,都具有南方水生的某些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说明音近义通的造字规则,为后文论述“宗”“粽”等字的内涵提供了依据。B.文章在“牛首人身”先祖神形象与粽子牛角形的关系上用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C.文中多处引述左传酉阳杂俎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首段亮明观点,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行文脉络明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7、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活动,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B.汉字的音、形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像“粽”“牧”这样的形声字就是这样。C.我国学界认为“牛首人身”形象是神农氏的标志,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D.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实际上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有关各方

8、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力。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构建人象和谐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伤害、不冲突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摘编自字强、赵珮然“全民观象”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材料二: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可以看到,象群受到了沿途各地的优待。人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一路投喂;又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它们让路。对待动物的态度,被公认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

9、志之一。这批大象所受到的优待,就是中国社会文明水准的体现,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社会是愿意付出成本的。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对此,外国网友纷纷写下诸如“感谢中国”“中国做得真不错”等留言。尤其是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温馨一幕,更引得各路网友用各种语言写下“可爱”。这群大象堪称“国际象导”,带领全世界近距离地观察中国。话题不觉间溢出了大象之外,“原来中国还有热带雨”“位于西南的昆明居然有800万人”这都丰富了国外网友对中国的认知,让全世界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了中国,以及中国为生态保护所付出的努力。一次大象北行的偶然事件,却在相当程度上推广了中国形象,并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正向反馈,这

10、可以说是“中国故事”一次生动、成功的讲述。(摘编自夏研善待“一路象北”,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材料三:近来,围绕象群北迁,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应该说,针对亚洲象北迁引发大众关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件好事。但是,对大象北迁事件,我们现在更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科学的研究。相关专家指出,此次象群长距离北迁事出反常,可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现实的内外因素,不宜过度解读或过早下论断,也不应过度炒作或娱乐化,避免对科学研判和解决象群问题造成干扰。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保护野生动物

11、,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就是明证。各方都要努力创造人象和谐相处的条件,不要一哄而起“娱乐化围观”北迁大象。除非必要,尽可能不打扰大象的正常生活,以一颗平常心期待并祝福象群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摘编自任维东专家呼吁不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以至出现了这次象群北迁事件。B.由15头大象组成的亚洲象群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它们一路北上事发突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持续关注。C.在象群北迁过

12、程中,沿途各地疏散居民,封闭街区,供给食物,为呵护这群大象做了很多事情,也付出了相当的成本。D.野生动物保护本来就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这次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情景,因为特别温馨而更受网友关注。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大量自媒体播客、博主去大象迁徙路上搞直播,会对大象的生活和当地保护大象的行动带来干扰,有关方面应予以劝止。B.国外网友通过观看象群北迁才了解到中国有热带雨林、昆明有800万人等信息,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要改进。C.大象迁徙过程的传播不经意间展现了中国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有益的启示。D.对待动

13、物的态度,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次“全民观象”,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6.面对象群北迁这同一事件,三则材料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装台(节选) 陈 彦瞿团没想到,人面桃花剧组这次进京演出遇到的麻烦事,会是这么多。为了节省开支,剧团订的是老旧宾馆,没有中央空调。天气太热,一些演员害怕嗓子出问题,瞿团就把男女主角安排在了条件比较好的宾馆。演戏这行当,玩的就是演员的嗓子,演员一旦闹情绪没了嗓子,再好的戏都能演砸了。他当了这么多年团长,觉得最硬的道理,就是要把演员哄好,所

14、以他也落了许多外号,“瞿缺钙”“磕头虫”“老妈子”什么的。随他们说啥,该让的还得让,该哄的还得哄。你不把演员当神敬,你就哭都没眼泪。男女主角安顿好了,几位次主演也闹起了情绪,瞿团就让人也一样安排了。演员安顿好了,乐队的意见又来了,司鼓的、拉板胡的、拉第一小提琴的,都要求换房,理由也都很充分。哪一个爷,不伺候到位都不行。总算把一切都安排完了,谁知导演老靳打来电话说:“老瞿,你快回来吧,你的两尊神,我伺候不起了。”原来一对男女主演,为戏份的轻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这个矛盾,其实在人面桃花初次排练时就已经存在了。按常理,这个戏男主崔护自然是第一主角,但编剧给女主桃花写的戏却更饱满一些,说将来戏立起

15、来了,看谁戏份重谁就排第一。戏排着排着矛盾就捂不住了,更有那好事之徒,一时煽惑演崔护的,一时又煽惑演桃花的。虽然男女主演都没好明说,但心病是害下了。这次进京调演,有人说主角排名是天大的事,一般一本戏就给一个主演奖,你排在第二,就吃老鼻子亏了。两人都很看重这个奖,矛盾终于这时候爆发了。瞿团回到宾馆时,靳导正在收拾东西。她说这事没法干了,名利已经把世道人心熏黑完了,她准备回家卖羊肉泡馍去,跟艺术彻底拜拜了。瞿团笑着说:“靳导,你先休息,准备明早过戏就行了,这事我来处理。”说完就去找两个主演谈话。演崔护的,强烈要求把桃花的唱词先删掉八句,他说那八句戏词绕得他无法表演,老忘台词。其实,桃花那八句戏词,正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桃花每唱一句,都会赢得满堂彩,自然让演崔护的很不舒服。另外,他还强烈要求导演,必须把过去删了的他那十二句戏词全部恢复,要不然他就坚决不干了。他正挂着吊瓶,嗓子也确实在发炎。而演桃花的,也在房里打吊瓶,说喉咙都化脓了。她坚持,必须把她排在第一主演位置,因为她戏份重,全剧三百八十二句唱词,她一人就唱了一百三十四句,而崔护才唱了一百一十六句。瞿团说这个戏是因崔护的四句诗引发,不把崔护排在第一,恐怕不合适。可她强调,戏叫人面桃花,不叫人面崔护啊,桃花都出现在剧名里了,还不是第一主演?瞿团气得把手指关节都扳得咯吧直响,但他忍住了,还是谈,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任他咋春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