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6481613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分析述评西方社会对人生目标的探讨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对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哲学话题进行大量的思考,并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妮各马科伦理学中对人类应该寻求的幸福进行了追问,认为幸福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理想追求与现实活动,即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观点启迪了后来的许多人,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有关人生目标的心理学探讨才被人们所关注。1959年,存在分析学说领袖Viktor Frankly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追寻人生目标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认为追寻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机,也是心理

2、健康的基本特征,缺乏人生目标的个体容易陷入无意义的存在空虚,并由此提出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在Frankly的理论基础上,Crum-haughty和Majolica于1964年编制了最早的人生目标测验,用于测量个体的生活意义感和追寻人生目标的程度,以探究人生目标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使得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探讨不再局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而开始扩展到了实证研究方向。 20世纪末,西方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有关人生目标的研究再一次激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在积极心理学范式的影响下,当代的研究者更多地将关注点从缺乏人生目标的消极作用转向了确立人生目标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效应上。目前,该研究领域已

3、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并指导实践中的人生目标教育。 一、人生目标概念的心理学建构 在早期对人生目标的心理学研究中,大多研究者采用Frankly, Crumbing和Majolica的概念建构,认为人生目标是人生的存在意义,换而言之,人生目标是个体对生存意义的主观感受。Frankly等人的概念界定虽然开启了人生目标的心理学研究,但是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描述还是较为模糊的。基于此,Damon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生目标进行了更为完整清晰的阐释人生目标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深远的追求动机,这种目标追求不仅对个体自我本身有意义,而且也会使得个体富有成效

4、地投入到超出自我范围的社会活动中。目前,Damon等人的概念界定已被心理学研究者们广泛采用。在这个定义中,Damon强调了作为心理学概念建构的人生目标的四个关键成分:承诺,目标导引、个人意义与超出自我。 承诺是人生目标的首要关键成分,它暗含着个体对人生目标的主动投入。对此,埃里克森等人也有过相关阐述。埃里克森认为承诺是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特别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对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与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将自己的时间、资源与心理能量投入到所承诺的活动中,以建立起自我同一感。因此,没有承诺的投入,个体的人生追求会处在被动的状态,其人生目标也将难以确立。人生目标的第二

5、个关键成分是目标导引。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是由许多短期目标构成的,它影响个体的日常决策并指导个体的短期目标。就人生目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广义的追求动机,意味着高度地动机投入,一旦人生目标被激发,个体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调配现有的资源,引导自身的努力方向朝目标前进。为此,研究者们大多认同目标导引在人生目标中的关键作用。第三,犹如早期Frankly将人生目标概括为人生的存在意义那样,个人意义也是人生目标的关键组成成分。人生目标为个体提供了生命的意义感,个体从人生目标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并为之承诺而奋斗。正因为如此,人生目标成为了个体生活的聚焦点,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与情感等方面。第四,人生目标不

6、仅是个体渴望的有意义的追求,同时也会使得个体富有成效地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而不是仅为了纯粹的一己私利,这就是人生目标中超出自我的成分。人生目标中的超出自我成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超出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那些具有超出自我的人生目标的个体,显示出更同一的人格倾向,更开放的人格特征以及更高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以上四个成分代表着人生目标的四个维度,为心理学及相关研究提供了人生目标的概念建构,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引用。 二、人生目标的心理测量 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标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除了有清晰的概念建构外,对其科学的测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广义

7、的心理测量上,对人生目标及其相关概念的测量不仅存在着问卷测量工具,还有访谈法测量、日志或历史档案分析测量等方式。 (一)人生目标的问卷测量工具 问卷测量是研究人生目标最为常用的评估工具,20世纪50年代末,Frankly在进行临床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时,就已开始根据他自己的理论假设编制相关非正式的调查问卷,用以考察他所提出的意义意愿的假设以及评估临床患者所表现出的人生目标状态的程度。Frankly的调查问卷包含13个自我报告项目,其中用于评估人生目标的项目只有一个,再加上Frankly并没有对其所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因此该问卷作为人生目标的独立测量工具受到了质疑。 鉴于此,心理学者

8、Crumbing和Majolica在Frankly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最早的人生目标心理测量量表,即人生目标测验。该测验包含A,B,C三个部分,A部分的测题项目是以客观7点计分作答,B与C部分则是要求被试完成句子或段落。由于A部分易于量化操作,因此在人生目标的实证研究中大多仅采用测验的A部分。A部分最初由25个项目组成,后来经过Crumbing等人的修订,缩减为20个项目。该测验版本采用7点计分,以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个体的信念和态度进行测量,量表的总分由各个项目分直接相加,113分及以上即被解释为高人生目标水平,92 - 112分为中等水平,低于92分则被认为是缺乏人生目标。Crumbing

9、等人用该量表对不同的群体进行施测,研究表明该量表在成年人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目前,该量表是研究人生目标中最为常用的测量工具,并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中文、日文、瑞典语等。有关中文版的修订,最早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翻译而成,并对2140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克龙巴赫。系数为0. 84,格特曼分半信度系数为0. 82。此外,中国大陆也有研究者对PIL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虽然PIL量表是目前研究人生目标的最常用的量表,但其在所测量的因素结构与适用群体上还存在不足。首先,不同的研究者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所得到

10、的因子数目不尽相同,其因素结构并不很稳定。针对此问题,近年有研究者编制了只包含4测题项目的PIL的缩减版,其因素结构较为稳定,且与20个项目的PIL有较高的相关度。第二,PIL量表对青少年早期等群体并不是很适用,部分题目的表述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抽象。对此,有研究者在PIL量表基础上修订出其他版本的测验量表,如人生目标测验存在子量表、人生目标问卷等。 除了以Frankly调查问卷或PIL量表为基础修订来的各种版本的人生目标测验外,研究者们还使用Riff等人编制的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人生目标子量表作为人生目标的测量问卷,其在使用频度上仅次于PIL量表。该子量表分20个、14个、3个项目三种版本,6点计分

11、,总分越高代表拥有越强烈的人生目标。20个项目的版本较常用,其克龙巴赫。系数在0. 88到0. 90之间19。此外,还有些不常用或可测量与人生目标相关的问卷测量工具,如Antonovsky的心理一致感量表, Steger等人编制的人生意义问卷, Barren的成长目标调查等。综合说来,心理学问卷测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使研究者们更为客观地去评估个体的人生目标,但是问卷测量法很难对个体人生目标中的超出自我成分进行评估,也就是说仅凭问卷测量工具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出人生目标的完整的建构。因此,Damon等人认为,在用问卷测量工具评估个体人生目标的状态后,还要使用其他测量方法如访谈、日志或档案分析等途径来

12、评估超出自我的成分。 (二)人生目标的访谈测量 访谈法常用于质性研究,可以充实量化的测量。在人生目标的测量研究中,访谈法有助于探明人生目标中是否存在超出自我的成分。目前较常用的人生目标访谈测量为Andrews等人设计的青年人生目标访谈框架。该框架为半结构型访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开放式询问,如你最在乎什么、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等问题来确认个体生活中的重要目标。在完成第一部分的访谈后,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中个体所叙述的人生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如被访谈者在第一部的访谈中表明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帮助社会上遭受疾病痛苦的人,这样在第二部分的访谈中,访谈者就集中询问个体树立该目标的缘由以及

13、如何达到该目标等。YPI访谈大概需要一个小时,适用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群体。已有研究通过YPI访谈考察人生目标在青少年同一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圈、人生目标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人生目标中超出自我成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等。 此外,McAdams设计的人生故事访谈框架也有被用于辅助人生目标的考察。尽管访谈法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人生目标的各个成分,但是相对来说单独的访谈法测量在人生目标的研究中使用的还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开展大批被试的访谈测量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且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也较为复杂。 (三)其他测量人生目标的方法 除了较为常见的问卷测量方法以及常用于辅助测量的访谈法外,心理学研究者们

14、还使用日志或历史档案分析的方式来评估人生目标。如早期皮亚杰等人就已使用日志分析的方式来考察青少年对人生目标的思考,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普遍开始关注人生目标等话题。Valliant通过收集相关历史文档对青年时期经历过二战岁月的群体进行人生目标的分析,考察他们人生目标中超出自我的成分以及人生目标的发展变化。由日志或历史档案分析得来的数据,可以更真实地了解个体对人生目标的思考,考察个体人生目标的状态,但是纯粹的日志或档案分析也存在着局限性,如获取个体私密资料的权限、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编码复杂性以及较难就相关陈述进行深入访谈确认等都会影响这类方法的效度。 三、人生目标对个体身心状态影响的相关研究 自

15、20世纪50年代末,Frankly首次从临床心理实践的角度提出人生目标有助于个体避免遭受存在空虚或存在神经症的理论观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到人生目标对个体身心状态的影响并开展了系列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人生目标与幸福感的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人生目标不仅有助于避免个体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个体发展积极的心理素质,包括个体的心理幸福感。Riff等人认为,追求人生目标是一种自我实现,也是构成幸福(eudemonia)的一个关键成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人物Seligman也将人生目标纳入到衡量幸福感的心盛(flourishing)模型中,认为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个

16、体拥有主观幸福感的必要成分。已有的大量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认为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与个体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如Zia和Chamberlain的研究发现,即使采用不同的人生目标测量工具,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与心理幸福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在人生目标测验中得分越高的个体所体验到的幸福感越强。Throat对美国四百多名社会志愿者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人生目标意义感越强的志愿者报告的幸福感也越强。Peterson等人对幸福来源与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人生目标与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联系,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对个体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而生活满意度又与幸福感积极相关囚。幸福感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重新唤起了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关注,有关人生目标与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