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196481467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及习俗 冬至各地的谚语: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冬至各地的习俗: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相互投刺庆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

2、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

3、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拓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 山西冬至的“九九消寒”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日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始终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进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庆节日。其喧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旧保留着很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

4、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山西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需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终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详细采纳什么形式,往往依据仆人的爱好和文化素养而定。民间还

5、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爱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嬉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

6、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连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喧闹参与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同学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同学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老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款待老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预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款待伴计,并且相互协商下一年的事宜。今日,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

7、区习惯吃饺子,传奇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无锡人过冬至与“添岁” 无锡人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的前一天称冬至夜,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饭。如家里有人外出未归,要留个座位,摆副碗筷,象征性地盛些饭菜,以示思念。吃夜饭前,先祭祖宗。祭毕,把菜回锅烧一烧。如不烧就吃,说是记忆力要衰退。饭里要放黄豆,叫元宝饭,饭碗里预先放两只熟荸荠,吃饭时把荸荠夹出来,叫钳元宝。 冬至夜饭,有钱人家吃得很丰富。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称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团子,故有诗云:家家捣米作团聚,

8、知是明朝冬至天。史传,冬至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无锡地区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泉州人冬至回家谒祖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殊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

9、。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美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盛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

10、“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进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盛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进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非常严格,参与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

11、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头,冬节过后,气温连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暖和,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夫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准时提示农夫:“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当及早预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寒冷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寒冷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苏州人过冬至节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

12、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讲究,连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今日是冬至,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一位老奶奶告知笔者,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据东吴酿酒厂有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厂今年一共生产了十万瓶冬酿酒,从十四日开头三天时间就全部销售一空,不单苏州,连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户也打电话来要货。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富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

13、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利菜”,“元宝”(蛋饺)、“团聚”(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像,到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记者今日在久负盛名的陆扬馄饨店看到,到这里买

14、馄饨的苏州人特殊多。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才智和制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头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盛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5、潮汕冬至“卜九” 潮汕冬节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奇趣的是它与“九”有独特之联系,使这个节日腾溢出哲理味,却又有厚淀文化底蕴。 析“九”。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冬至日。在农历十一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中之一日。 潮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故称为冬节。俗谚说;“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头即进入“数九”了,潮人也有“数儿”的习俗。按过去“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饶平县诗人杨继钦撰冬至联云:畅月时来终短晷;仲冬日至给长阳。畅月、阴历十一月的别称。晷就是日影。此朕既照应上述“仲冬节”别称的时令特点之解析,又说明从冬至开头、阳气就要回升了。正善要压倒邪恶了。 卜“九”。这个卜取猜测义。饶平杨继钦又撰二冬节联。 一为:律管吹葭占吉候;冬时俟雪兆丰年; 二为:日至香闺添绣缕;冬分缇室动飞灰。 二联皆扣冬至析“卜”之良俗,“吹葭、“飞灰”二难点须从“葭灰”之释义去理解: 古代为了猜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