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196474741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 默写。 (1)_,志在千里。 (2)_,野渡无人舟自横。 (3)_,白露为霜。 (4)春蚕到死丝方尽,_。 (5)_,万里送行舟。 (6)_,忽复乘舟梦日边。 (7)今夜偏知春气暖, _。 (8)几处早莺争暖树, _。 (9)心有疑,_,就人问,_。 (10)_,最可耻,_,贱莫甚。 二、情景默写 依据提示填空。 (1)孔子认为熟悉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 (2)过零丁洋中用比方表现国力危亡,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_,_。 三、名著阅读 (18届山东烟台龙口市九班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名著阅读 (1)他的形状依旧像往昔那么健壮,腰背依旧笔直、头发

2、依旧乌黑。他的面容没有转变和消瘦。任何哀伤都不行能在一年之内消蚀他强劲的力气,或是摧毁他蓬勃的青春。但我在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到了变化。他看上去无望而肤浅令我想起受到虐待和身陷囹圄的野兽和鸟类,在愤怒苦痛之时,走近它是很危急的。 文中的“他”指的是_,他无望而肤浅的缘由是_ 。 (2)外祖母的行动令人心惊胆颤,她头顶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盖马用的被子,冲进烈火之中,不停地喊道:“快抢出硫酸盐,笨蛋们!硫酸盐会爆炸的” “格里戈里,挡住她!”外祖父发疯地狂叫着,“哎呀,这下她非死不行”但是外祖母突然消失了,全身冒着烟,摇着头,弯着腰,用伸直的双手抱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 上面语段出自_,请用两个词

3、语概括外祖母的性格_。 四、诗歌鉴赏 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格外妩媚。 (1)写出下列汉字或拼音。 红装素裹(_) 妖ro(_)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中“舞”和“驰”用得很有特点,请赏析一下。 (3)写一段话,运用上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至少一种),描写一种自然现象,5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是古时按农历划分的四季中夏季开头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

4、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约22以上为夏季开头。“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夫抓紧耕作。 (1)段划线句的主干是_。 (2)段有一个病句,请改正。 (3)段主要运用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 六、文言文阅读 (18届山东烟台龙口市九班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曰:“凤凰也。

5、”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直十倍矣。 注:遑:无暇,顾不上。 1.下面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闻有凤凰久矣/遂闻于楚王 B. 过买凤之直十倍矣/玉盘珍羞直万钱 C. 唯怅不得以献耳/怅恨久之 D. 王感其欲献己也/帝感其诚 2.下列句中“而”与“召而厚赐之”中“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恂恂而起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 黑

6、质而白章 3.翻译句子: 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耳。 4.这个小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现代文阅读 “知入”与“知出”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阅历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究。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

7、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觉“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闲得意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熟悉;这种熟悉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考,是无

8、法达到的。 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推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见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擅长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开“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信任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觉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

9、,并由此发觉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熟悉、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熟悉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受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需把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结合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收获。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

10、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忧,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也许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怜悯,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特别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乌黑的皮肤不太相称,也许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当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晰,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盼望走得利索点,别拖

11、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静静地滑落。他抓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观察。 我的心突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哀痛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好像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抗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急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恳求,好像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

12、,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熟悉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劝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始终看着她,明显,他对孩子们极度依靠,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靠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好像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医院里并不太宁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抓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看着这一幕,全部的人都压低了声音,

13、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突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爱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爱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乏。 当我们观察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肯定是由于,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肯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宁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 2.请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段画横线的句子 3.细读段,说说为什么“我突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八、命题作文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幸福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更多时候它可能显得细切微小,难以察觉,而且,在你看来幸福的事情,别人可能觉得平平经常 请以“我的小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留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