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196323632 上传时间:2021-09-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解析版)-高中语文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学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22届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考点精练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考点精练一、【广东汕头重点高中2021届高三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

2、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在史料中,能够发现

3、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

4、追潮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

5、代保密文化漫谈)材料二: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

6、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

7、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8期)1(筛选并整合信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私自拆阅,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C卫禁律规定戍守边城者,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守卫者和主管者徒刑。D唐律从

8、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作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1B【B“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错误。原文没有针对拆阅公文者治罪的明确说明。由原文“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教”可知,“罪皆死不赦”是针对“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而定的。】2(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言论,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种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可能误入“

9、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这样来防止泄密。D朱庆余宫中词中的“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句,叙说宫女见面也不能随便说宫中事,怕泄密,可见唐代宫中勾心斗角,人人自危。2D【宫中词不是反映唐宫中勾心斗角,人人自危,而是反映了唐代保密要求的严格。】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诗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

10、月空长叹。(唐李白长相思)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3A【A“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是李白抒发寂寞之情的诗句,不涉及保密。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是对文档收集归档的工作程序,涉及保密性。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涉及保密性。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意思是劝君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否则的话,不仅难以说出口,有时还会带来灾难,涉及保密性。】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4举例论证,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都证明唐

11、律对保密规定清晰审慎,考虑周全。引用论证,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论证唐律保密周全严密。正反对比论证,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论证了保密工作深入人心。(以上三点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5(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材料来看,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5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由原文“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和“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

12、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可知,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由原文“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和“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可知,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由原文“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可知,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二、【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考保温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自三星

13、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

14、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

15、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