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

上传人:文****6 文档编号:196092575 上传时间:2021-09-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上册语文游恒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教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3、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 谈话导入: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

2、,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二、 疏通文意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班际间解决。三、 合作探究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

3、里,三里-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5、 小结: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4、。四、 迁移拓展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游恒山记复习资料一、填空本文作者徐霞客,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字振之,号霞客,其著作徐霞客游记是由他旅途中的日记结集而成的,这部书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二、注音或写汉字翳(y) 跻(j) 虬(qi) 萦(yn)回 穹(qin) 辄(zh) 荆(jn)棘(j)澄(chn)丽 断瓦残垣(yun) 不啻(ch) 比肩连袂(mi) 俯瞰(kn) 亘(n)古不变三、写出三句关于“登高”

5、的古诗词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恒山记赏析十一日,风翳(y)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

6、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危高崖、登绝顶。还hu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

7、,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 y,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chng)丽明丽,俯瞰(k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

8、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

9、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

10、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

11、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

12、,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

13、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

14、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写作背景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

15、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