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

上传人:氟**** 文档编号:196007299 上传时间:2021-09-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3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20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第三讲断句与翻译知能演练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丁氏穿井宋之丁氏,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如此不如不闻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如此不如不闻|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 / 丁氏穿井得一人 / 国人道之 / 闻之于宋君 /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 得一人

2、之使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如此 / 不如不闻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经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知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二,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就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3、奉 有 馀 孰 能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 / 下者举之 / 有馀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 人之道就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天道, 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应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

4、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戎死孝|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 王戎死孝陛下 不 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答案: 仲雄曰 / 和峤虽备礼 / 神气不损 / 王戎虽

5、不备礼/ 而哀毁骨立 / 臣以和峤生孝/ 王戎死孝/ 陛下不应忧峤/ 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 王戎,和峤同时遭受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 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就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哀痛过度,这让人很担忧;”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 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由于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忧和峤,而应当去为王戎担忧呀;”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

6、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如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 ,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注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如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 未判我何 颜谢桓 公答案: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收殷将

7、佐十许人/ 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桓素待企生厚/ 将有所戮/ 先遣人语云/ 如谢我 / 当释罪 / 企生答曰 / 吾为殷荆州吏/ 今荆州奔亡/ 存亡未判 / 我何颜谢桓公 参考译文 桓南郡 ( 桓玄 ) 打败了殷荆州( 殷仲堪 ) ,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假如向桓玄赔礼,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仍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期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

8、 侍侯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恭从会稽仍|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王恭从会稽仍,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 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注王恭:字孝伯,性格率直,官至中书令,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晋安帝隆安年间,与桓玄,殷仲堪起兵谋反,兵败被杀;王大:即王

9、忱;王忱字元大,小名佛大,人称阿大,王坦之子,为王恭的同族叔父, 官至荆州刺史;簟(di n) :竹席;荐:草垫;翻译下面的句子:(2)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译文:(1) 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译文:答案: (1) 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2) 您不明白我,我从来没有余外的东西; 参考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肯定有许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 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

10、说此事,特别惊讶,就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那里有许多,所以才要的;”王恭回答:“您不明白我,我从来没有余外的东西;”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1)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2)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 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妾:指婢女;(1) 译文:(2) 译文:|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

11、答案: (1) 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荣啊!(2)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唯恐不是帮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由于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的; 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荣啊!”文子说:“我也情愿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

12、穿着破衣的许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唯恐不是帮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由于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 周厉王使芮 (ru ) 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2) 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3) 子无以应之,就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4) 尔知王之渎

13、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1) 译文:(2) 译文:(3) 译文:(4) 译文:( 选自明刘基 郁离子)|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答案: (1) 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征讨戎族( 叛逆 ) , ( 他) 得到 ( 一匹 ) 良种马,预备把它献给厉王;(2) 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3) 您没有东西应对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信任那些话;这是( 自己 ) 买祸啊;(4) 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仍去招惹他,( 这是) 芮伯的罪啊;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征讨戎族( 叛逆 ) ,( 他) 得到 ( 一匹 ) 良种马,预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今日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定认为您收成不会就只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对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信任那些话的;这是( 自己) 买祸啊;” ( 芮伯 ) 不听,最终仍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真派人来索求,( 没有得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