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6001549 上传时间:2021-09-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方山子传》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知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为与精神追求。2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的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整理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2理解整理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2、深层理解打动整理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幻灯片展示)“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知道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先生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板书:方山子传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质疑,解疑。2练习题,检查预习。四、课文研读。(一)简单说说方山子给你怎样的印象?提问,学生各抒己见。(二)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提问明确:异。(三)“异”就是奇怪,因为奇怪,苏轼

3、在文中提出了许多的疑问,试着找出这些疑问。提问明确:四个疑问:1何为而在此?2而岂山中之人哉?3此岂无得而然哉?4方山子傥见之与?(四)释疑1疑问一:何为而在此?这是两人相遇时苏轼问方山子,整理没有写方山子的回答,能说说方山子为何在此吗?明确: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1)此前方山子有着怎样的经历?明确: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板书: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侠士方山子 壮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学士 老年无所遇合,遁于岐亭 隐士这是方山子的

4、人生三步曲。“何为而在此?”是两人相遇时苏轼的疑问,那么,两人相遇,方山子又有怎样的反应?提问明确: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惊讶是因为不知道苏轼为何到了这里,当苏轼告诉他以后,方山子为何“仰而不答,俯而笑”?(2)方山子为何“仰而不答,俯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学生讨论、交流。大家一起欣赏了关于方山子的这处细节描写,并品出了不同的味道,细节的动人之处就在这里。2疑问二: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真是个隐士吗?生齐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提问明确:作为真的隐士,本应无欲无求,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而方山子却是“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可见他并未达到和光同

5、尘的境界,这也就难怪苏轼有此一问。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说方山子是一个隐士,那么,他也是一个不同于一般隐士的隐士。明白了这一点,来看下一问。3疑问三:此岂无得而然哉?(1)方山子有得吗?提问明确: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屋舍简陋而家人自得,尤其是曾经“河东狮吼”的柳氏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提问明确:“一箪食,一瓢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家人尚且如此,方山子可想而知。通过家人侧面烘托方山子形象。(2)为何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提读第四节,余思考。讨论。提问明确:荣华富贵弃之如敝屣。没有看的开的人恐怕很难割舍这些东西。方山子舍弃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却获得了心灵

6、上的优游自得。写方山子到这儿其实可以结束了。但整理又荡开一笔,写“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4疑问四:方山子傥见之与?方山子能见到他们吗?(五)拓展苏轼为何要给方山子作传?提示:可以结合写作背景、苏轼经历,也可以结合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尤其是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来体会。材料补充:1乌台诗案: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从苏轼诗里一句两句的挖出来,断章取义地加给苏轼很大的罪名。(1)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法律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使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结果却被指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2)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

7、田。东海龙王如果知道皇上体恤民情的一番好意,就把这钱塘江甚至把这东海变成万亩良田,那老百姓不就不去弄潮了。说苏轼是指责兴修水利的措施不对。其实东坡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3)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树根在地底下是伸了还是曲了,我们不知道。只有潜伏在地下的龙才能知道。王珪跟皇上说,苏轼对您有不忠之心。皇上就是龙,他却非要到地底下去找那个什么蛰龙,这不就是谋反吗?宰相章敦实在看不下去,就说龙不一定非得是国君自称,历史上有很多的人都自称过龙。宋神宗说,对,诸葛孔明不就自称“卧龙”吗?他也不是皇上啊!王珪无语。 2隐约的折射“同是天涯失意人,何况相逢乃相识。”可以说,方山子舍弃功名利禄而

8、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宦海浮沉、抑郁遭贬的苏轼应该别有一番触动。结合整理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当寓有自己肺腑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整理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而隐约的折射。3苏轼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但在他一生的思想中,则以儒家枳极用世的思想为主线。因为自始至终,苏轼一直没有放弃的是为官出仕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流露出的不畏人生风雨的自信和洒脱。 然而,当他在政治上将儒家思想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他便采取立足社会归隐的方式,接受佛、道物我相忘、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及淡泊适

9、意的生活情趣,并用佛、道思想的清风明月来抚慰自己失落的情怀,来求得心灵的暂时超脱与宁静。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赤壁赋中“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流露出的对洒脱与超然心境的追求;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后赤壁赋中“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所流露出的摆脱现实苦闷与失落的渴望。 所以,苏轼是借佛、道之柔,托儒家之刚,以儒家思想的面目,汲取佛、道思想的内核,然后以儒家的形式表述出来,积极参与人事以达到个体理想的实现;而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时,便常常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内心矛盾与冲突。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5自题金山画像 苏 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板书设计】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侠士方山子 壮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学士 老年无所遇合,遁于岐亭 隐士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