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5937423 上传时间:2021-09-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通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时代青年需要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是查字典网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欢迎大家参考!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篇一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

2、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一批以北斗导航、5G技术、量子通信、天眼、载人深潜、载人航天、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飞机等为代表的创新科技成果,

3、彰显着中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强化基础研究,筑牢创新基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开创性、探索性,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深层次原因也正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战略导向、目标引导、前瞻布局、稳定投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基础研究取得更大突破。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经国序民,正其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能够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

4、。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大幅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提升原创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必须打造一支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具有创新自信、敢于攻坚克难的高水平创新队伍。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每一个头脑都转动起来、每一个创新细胞都活跃起来。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当今世界,经济与科

5、技竞争日趋激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将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篇二 “悟空”号火眼金睛“看清”宇宙线氦核能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近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捷报频传。 将时间尺度拉长,过去5年间,我国基础研究同样亮点频出。 “夯实科技基础

6、,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这是习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5点要求中的第一条。 去年9月,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从2016年“科技三会”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投入持续增加,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关键突破口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高质量成果多点开花 5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迈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

7、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 ——重大成果加速涌现。面向科学前沿,涌现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限域催化、三重简并费米子、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体细胞克隆猕猴、人工合成单条染色体酵母等重大原创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煤基合成气一步法、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高性能碳基CMOS集成电路、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蛋白结构解析、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人口出生缺陷无损基因筛查等重要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长。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16.9%;2019年,基础研

8、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首次突破6%。 ——学科发展态势良好。我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连续几年居全球第二,12个学科的SCI论文被引次数也是全球第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和数学等8个学科领域的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首位。 ——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并投入使用,成功发射“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等科学实验卫星。 ——科研基地建设取

9、得重要进展。拥有5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持续完善 优异成绩源于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系统部署。5年来,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我国通过优化总体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

10、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此后,一批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文件和落实举措陆续出台。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这份推进基础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对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出全面部署。 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制订任务分工方案的基础上,印发加强基础研究项目部署行动方案,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在若干重要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基础研究项目部署,出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文件,围绕优化总体布局、强化原创导向、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机制等作出系统部署。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

11、动仗形势与政策1000字论文篇三 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 新型制浆技术实现砍更少的树造更多的纸,精准测控养殖让虾肥鱼美,创新成矿理论开辟找铜新天地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的热潮。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国家对科学家的褒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国家最高科

12、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度获奖

13、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了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辉映,结出丰硕成果,书写了我国科

14、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防止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杜绝无谓事务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却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仅是科技界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